All posts by 妙境佛學會

第二世夏瑪巴 卡卻旺波夏瑪巴 (Shamar Khachö Wangpo) (1350年 – 1405年)

shamapa-2a

第二世夏瑪巴擁有能憶記過去世教法之能力,並於三歲時便能教授教法。這位被公認及公開宣佈自己為夏瑪巴轉世的小靈童於六歲時被第四世噶瑪巴「洛佩多傑」 ( Rolpe Dorje ) 認證,第四世噶瑪巴並為他舉行陞座大典。就如過去世及未來世一樣,夏瑪巴在適當的時間接受修行受戒之任命,並嚴守沙彌戒 ( Pratikmoksha Vows ) 及菩薩戒( Bodhdisattva Vow )。第二世夏瑪巴於噶瑪巴座下領受了實修金剛乘灌頂 ( Authentic Vajrayana Empowerment ),藉以了悟洞察一切現象的真實本質。他亦從噶瑪巴領受了大手印教法 ( Mahamudra )、那諾六法 ( The Six Teachings of Naropa ),以及依據噶舉傳承 ( Kagyu Lineage ) 最深奧的指示由上師密切及直接地傳遞給弟子珍貴的【口耳傳承的秘密教法】( Whispered Transmission )。[show_more more=”show more” less=”show less” color=”#0066CC” list=”»”] 

此外,夏瑪巴也跟隨多位偉大的上師和成就者學習經藏和密續。他為自己的修行處處定下要求,為熱切的追隨者設下一個很不容易被跟隨的步伐,並且同時促使那些比較怠惰的心變得更用功。至於夏瑪巴自己,一位於很久以前已經達至究竟覺悟者,在那裡,他還有甚麼更多的可達到呢?

夏瑪巴很擔憂,於未來心靈衰落的時代,世人的信心不足及修持彿法的能力減退,可能會令口耳傳承的秘密教法無法完整無缺地保留及流傳至後代。他向歷代傳承祖師 ( Lineage Gurus ) 與守護口傳教法的所有空行母 ( Dakinis ) 祈願,懇求允許他將精要的教法記錄成文字。在一次清楚的禪觀中,歷代傳承祖師與所有空行母一致同意了他急切的祈求, 其條件是,嚴禁教法落入那些主要為追求世俗利益者的手中。於是,夏瑪巴將教法撰寫下來。這些教法是第二世夏瑪巴遺留下來八部著作中的其中一部。

在一場慶典中,第四世噶瑪巴將紅寶冠賜還第二世夏瑪巴,並提起第二世噶瑪巴「噶瑪巴西」 ( Karma Pakshi ) 曾經預言:「未來的噶瑪巴將分別以兩種色身 ( Nirmanakaya ) 示現。」跟著,第四世噶瑪巴宣諭:「你就是其中一個示現,而我是另外一個。因此你我的責任是同等的,亦即維繫噶擧教法傳承的永續無斷。」噶瑪巴正式任命夏瑪巴為他臨時及教規上的代表。

第四世噶瑪巴圓寂之後,第二世夏瑪巴紹繼為噶擧教法傳承持有者,認證了第五世噶瑪巴,為他舉行陞座大典,並在充分的時間內將完整珍貴的教法傳授給第五世噶瑪巴。

第二世夏瑪巴有很多信賴的弟子。其中,「索渥利佩拉德」( Sokwön Rigpe Raldri ) 後來便成為第六世噶瑪巴的上師之一。

[/show_more]

第三世夏瑪巴 丘波依希(Shamar Chöpal Yeshe) (1406年 – 1452年)

shamarpa-3a

當夏瑪巴只是五個月大的嬰兒時,已能毫無困難地辨認出前世夏瑪巴身邊的喇嘛,亦暗示了他就是他們一直期待的夏瑪巴轉世。一年後,在喇嘛們的誠邀下,夏瑪巴回到一所夏瑪巴的寺廟—塔榭 ( Takse ) 。在那裡,兩位偉大的學者,「貝諾祖仁」 ( Payül Chözang ) 和「旺竹巴」 ( Wön Drakpa ) 成為了小小夏瑪巴的監護人。直至八歲那年,年幼的夏瑪巴遇見噶瑪巴。之後,夏瑪巴便跟隨噶瑪巴一段很長的時間,在這段日子裡,噶瑪巴傳授了所有噶擧教法 ( Kagyü Teachings ) 予夏瑪巴,裡面包括了許多灌頂 ( Empowerments ) 和儀軌 ( Ritual Readings )。而在傳授教法予夏瑪巴時,噶瑪巴亦同時一併給予夏瑪巴傳法的許可。

[show_more more=”show more” less=”show less” color=”#0066CC” list=”»”] 

由於夏瑪巴擁有的超凡洞察力,他的名聲迅速傳播到中國的土地上。當時中國的皇帝是第五世噶瑪巴其中一名弟子,他十分好奇想知道自己過去世的種種細節,而夏瑪巴在這方面的能力正是箇中翹楚,加上前一世的夏瑪巴曾經是第五世噶瑪巴的上師,即上師的上師;因此他強烈盼望能與第三世夏瑪巴建立更親近的關係。他派遣使節遠赴西藏,並帯著由純鐘銅精心打造的一尊佛陀的佛像和一尊多傑羌 ( Dorje Chang ) 聖像,送給夏瑪巴,以表示他真誠的虔敬心。在夏瑪巴回覆的感謝信裡,夏瑪巴提醒這位強勢的管治者:佛法的根本原則是慈悲,而他應該常關注人民的福祉。

之後,當夏瑪巴成為了噶瑪巴在貴坡 ( Kong Po ) 和西藏南部其他省份的代表時,他見到人民的心靈需要,而同時這種管治者基本應有的原則亦嚴格地被遵守。

[/show_more]

第四世夏瑪巴 確吉札巴夏瑪巴(Shamar Chokyi Drakpa Yeshe Pal Zangpo) (1453年 – 1524年)

shamarpa-4a

第四世夏瑪巴誕生於藏東康地 ( Kham ) 翠秀省 ( Treshö province ) 的康瑪 ( Kangmar )。他降生時出現許多瑞兆,當地寺廟根據他們本身的期望,對這些瑞兆各有不同的解讀。有的認為這必然是他們期待已久的噶瑪巴降世了,有的則傾向於相信是夏瑪巴降世,也有人認為是其他大成就者 ( Mahasiddhi ) 的降世。七個月過去了,各種說法越來越多,但是沒有得出結論。這位年幼仁波切 ( Rinpoche ) 受到正式的邀請,前往度母瑪寺 ( Tara Kangmar Monastery )。

[show_more more=”show more” less=”show less” color=”#0066CC” list=”»”] 

在那兒,許多書籍陳列在他的面前供他選擇,他只拿取噶瑪巴的著作。決斷力不足的人認為這個現象顯然是噶瑪巴返回人間的跡象,僅靠這個簡單的測試,便武斷地將認證轉世這等嚴肅的事下了定論。從那之後,年幼的仁波切便留在寺廟之中。次年,第六世噶瑪巴「東瓦董登」 (Tongwa Dönden ) 也降世了。噶瑪巴四歲時,展開一次經西藏的大規模弘法之旅,其間,他抵達藏南的隆竹貢寺 ( Lhündrup Gön Monastery ),該寺與札康瑪 ( Dra-Kangmar ) 相距不遠。夏瑪巴的弟子在札康瑪一直期盼等候著他們的上師回來,但是並未等得到。這些人來到噶瑪巴面前,努力回憶上師圓寂的情形,並說前一世夏瑪巴最後的遺言提到了「札康瑪」,那應該是他下一世降生之處的地名。噶瑪巴向他們保證,他們的上師的確已經降生了,但是在遙遠的翠康瑪 ( Tre-Kangmar )。這些哀傷的弟子們明白到在他們的緊張下,混淆了「翠」和「扎」這兩個字。這群變得歡天喜地的弟子,立即籌備迎請他們的上師返回久侯的寺廟裡。但噶瑪巴告訴他們不應如此,而是應該由噶瑪巴本人親自前去,以符合夏瑪巴回來的正式慶典禮節迎請他。

當弘法隊伍抵達翠秀省時,噶瑪巴經已七歲了。他在康瑪附近紮營,進行閉關,同時派遣他的隨侍喇嘛前往去迎請夏瑪巴。這位擁有卓越悟性博學的喇嘛不是別人,正是第一世嘉察仁波切「巴究敦珠」( Paljor Döndrup, the 1st Gyaltsab Rinpoche ),後來也成為夏瑪巴的上師之一。當噶瑪巴和夏瑪巴見面時,兩人之間的緊密長久的聯繫重新銜接上;以世俗關係的說法,這猶如父子歡喜相會。噶瑪巴為年幼的夏瑪巴命名為「確吉扎巴」 ( Chöji Drakpa Yeshe Pal Zangpo ) ,並將紅寶冠賜還給他,為他陞座。

他們一直相繼地成為對方的上師。噶瑪巴提議,從此以後,他們兩人並肩在西藏不同的地區弘揚佛法,夏瑪巴留在南部的貴坡 ( Kongpo ) 地區,而噶瑪巴本人則前往藏東的康地 ( Kham )。

數年後, 兩位又在翠秀康瑪 ( Treshö Kangmar ) 聚首。夏瑪巴向噶瑪巴獻上供養,噶瑪巴欣然將大手印教法 ( Mahamudra )、那諾六法 ( The Six Teachings of Naropa ) 和許多噶舉傳承的教法傳授予夏瑪巴。

夏瑪巴成為偉大的學者,並且因為精勤實修而聲名遠播。無論是噶瑪巴、嘉察仁波切,或是任何一位偉大的上師、學者傳授給他的教法,他都努力修習,立下堅忍修持的卓越典範。

第四世夏瑪巴將佛法遠弘至不丹 ( Bhutan ),時至今日,不丹南部仍有一座由夏瑪巴所建立的寺廟,即使年代久遠,依然屹立穩固。一方面是證明當年的建造工藝精良完善;同時,這座寺廟也被視為一個擁有夏瑪巴永恆加持力而不能磨滅的標記。

由於藏民的堅持要求,第四世夏瑪巴成為西藏中部統治者達十一年。他嚴謹地依據佛教的法則去管治國家。然而,對他來說,佛法才是最重要的。他精進於聞思修,並從未忽略他的修行戒條,因此亦完全地達至佛陀教法持有者的三重責任。

[/show_more]

第五世夏瑪巴 袞秋顏拉夏瑪巴(Shamar Köncho Yenlak) (1525年 – 1583年)

shamarpa-5a

嘎登空薩 ( Gaden Kongsar ) 是個在西藏很小而毫不起眼的貿易地方,位置處於藏印邊界的北面,那兒的獵人有時會以生皮換取顏料,塗在他們赤裸的身上。 人們對他們知道得很少,儘管沒有絲毫惡意,仍不免稱他們為野蠻人。事實上,該地是一處靈地,有座舍利塔供奉著岡波巴大師 ( Gampopa ) 的牙齒。而第四世夏瑪巴選擇了這個地點為轉世之處,使得這個地方更為神聖。

夏瑪巴誕生時正值寒冬,但在雪中竟有百花齊放的禎祥之兆。才剛降生,嬰兒便坐起來口誦「阿吽」( Ah Hung ) 三次,表現得遠非人們所能形容。這個舉動很自然地表現出嬰兒的無生本質,因為「阿吽」之語揭示了每一個現象的無生本質。

[show_more more=”show more” less=”show less” color=”#0066CC” list=”»”] 

 

當夏瑪巴兩歲時,噶瑪巴來到貴坡 ( Kong Po ) 地區的嘎登空薩的鄰省蔡利 ( Tsari )。夏瑪巴這才與噶瑪巴見面。噶瑪巴歡喜地張開雙臂擁抱充滿喜悅年幼的仁波切 ( Rinpoche ),滿心高興地叫: 「夏瑪巴便是這樣回來了!」 噶瑪巴將夏瑪巴抱在腿上,剪下他的一搓頭髮,作為他將來出家的第一步。

噶瑪巴為夏瑪巴賜名「袞秋顏拉」( Köncho Yenlak ),並在陞座大典上賜還夏瑪巴所持有的紅寶冠。

夏瑪巴十二歲之前一直留在噶瑪巴身邊學習,領受了那諾六法 ( The Six Teachings of Naropa )、大手印教法 ( Mahamudra ) 和噶舉傳承的其他許多教法。

據說,第八世噶瑪巴有兩個傑出的弟子,其中一位是楚拉稱瓦 ( Tsukla Trengwa ),亦即第二世巴渥仁波切 ( Pawo Rinpoche ),而另外一位是夏瑪巴。夏瑪巴是一位如太陽般的弟子,精進於聞思修,並大弘佛法。他孜孜不倦地向每一個層面推進,為求更能深入了解佛法,包括建造佛寺。當第八世噶瑪巴圓寂,一封由噶瑪巴遺留下來精確的預言信件,大大減輕了那重大及艱巨認證轉世的任務。

第九世噶瑪巴由他的根本上師夏瑪巴認證,並由夏瑪巴為他主持陛座大典。作為噶舉傳承及教法的持有者,夏瑪巴將所有教法傳給年青及善於接受的噶瑪巴。

[/show_more]

第六世夏瑪巴 確吉旺秋夏瑪巴 (Shamar Mipan Chökyi Wangchuk) (1584年 – 1630年)

shamarpa-6a

第六世夏瑪巴「確吉旺秋」降生於中藏的止貢( Drikhung ),由第九世噶瑪巴「旺秋多傑」( Wangchuk Dorje ) 認證為第六世夏瑪巴。第六世夏瑪巴從噶瑪巴處領受高深的教法。

十六歲時,第六世夏瑪巴已經熟習《般若波羅蜜多經》 ( Prajnaparamita ) 十卷、《毘奈耶》 ( Vinaya ) 十六卷、《阿毘達磨》 ( Abhidharma ) 五卷、《醫藥典》 ( Treaties of Medicine) 七篇、 梵文,以及各種藝術與工藝;此外,在金剛乘的教法之中,則熟習了《甚深內義》 ( Zamo Nang Dön ) 及其論註,以及完整的《時輪密續》 ( Kalachakra Tantra )。

[show_more more=”show more” less=”show less” color=”#0066CC” list=”»”] 

年少的夏瑪巴展現出旺盛的學習力,他希望在世上最優秀的老師面前評測自己的學識程度。 許多學者應邀前來,但他們完全沒有料到少年夏瑪巴竟然如此飽學!吃驚之餘,他們欽佩虔敬地向夏瑪巴匍伏頂禮,並說 : 「這樣深廣的智慧,簡直就是大菩薩文殊師利 ( Manjushri ) 本人啊!」

夏瑪巴在楠林學院 ( Namring Institute ) 參與一場宗教辯論,為期十一天之久,擊敗了當時備受尊敬的學者們,這使得他的智慧與學問更加為人所稱頌。

在襌觀中,本尊每天以不同的形貌向他示現。第一天,他見到彌勒佛 ( Maitreya ) 與文殊師利 ( Manjushri ) 合而為一;第二天,他見到釋迦牟尼佛 ( Buddha Sakyamuni ) ,依次地有度母 ( Tara )、妙音佛母 ( Sarasvati ﹛Yangchenma﹜)、觀音菩薩 ( Avalokiteshvara﹛Chenrezi﹜) 與藥師佛 ( Medicine Buddha )。當這些本尊示現時,吟誦禮讃文的聲音從他的體內湧出。夏瑪巴將這些禮讚文記錄下來,所寫的文字就是他無礙才的縮影。

在他的108顆念珠上,他見到每顆念珠都顯現出文殊師利、咕嚕咕列【紅度母】 (Kurukula ﹛a red form of Tara﹜)、金剛亥母 ( Vajravarahi ) 及馬頭明王 ( Hayagriva ) 的形相。最後一天,在佛的形相中,他見到萬物一切與文殊師及前述的所有本尊不可分別。

夏瑪巴的聲名迅速傳遍了西藏各地。苯教 ( Bönpo ) 論師之中極為博學的十三人視夏瑪巴為可怕的對手,認為他威脅到苯教的存在,便聯合向他提出辯論的挑戰。這些苯教論師落敗之後,全部轉而信仰了彿教。夏瑪巴透過精勤不斷的聞思修三學,成為噶舉傳承中名符其實的法教之王。

夏瑪巴應中國皇帝的邀請到了中國,協助中國皇帝履行其上師的願望,看見到整套佛陀的教法 — 藏文大藏經《甘珠爾》( Kanjur ) 的刊刻。

返回西藏後,夏瑪巴以根本上師的身份認證了第十世噶瑪巴「郤英多傑」 ( Chöying Dorje ),並將噶居傳承的教法傳授予噶瑪巴。

夏瑪巴的聲威遠播至印度。當時有二十五位最大的班智達 ( panditas ) 居住在菩提迦耶 ( Bodh-Gaya ),邀請夏瑪巴前往弘法。遺憾的是,夏瑪巴因故無法接受他們的邀請。他一一回信給這些班智達,針對他們的個別提問給予指導,他們的書信往來並以梵文來進行。

西藏曾經一度差點爆發內戰,夏瑪巴提醒統治者佛法的原則,在他巧妙婉轉的說服之下,令到許多無辜的生命得以倖免於難。

夏瑪巴與噶瑪巴相約在周巴 ( Chubar ) 聚首。在這之前,夏瑪巴到尼泊爾弘法,為尼泊爾國王給予心靈指導,拜訪了尼泊爾境內許多聖地;及與當地許多受尊敬的行者見面,他們接受過夏瑪巴有如甘露的教導之後,紛紛懾服在他的座下,成了他的第子。

夏瑪巴與噶瑪巴挑選作最後相聚的地方 — 周巴,是個神聖之地;密勒日巴 ( Milarepa ) 和岡波巴 ( Gampopa ) 都曾經在該處居住過。噶瑪巴和夏瑪巴兩人心知肚明,第六世夏瑪巴住世的壽元即將到了盡頭。夏瑪巴把握所剩不多的時間,將所持有的噶舉教法全數供養給噶瑪巴。

夏瑪巴的弟子各有不同的國籍和社會背景,許多人達於成就之地,其中的佼佼者是第十世噶瑪巴、 第五世泰錫度仁波切 ( the 5th Tai-Situ Rinpoche ) 及第五世嘉察仁波切 ( the 5th Gyaltsap Rinpoche )。

[/show_more]

第七世夏瑪巴 耶些寧波夏瑪巴 (Shamar Yeshe Nyinpo) (1631年 – 1694年)

shamarpa-7a

依照第十世噶瑪巴及第六世夏瑪巴之所願,第七世夏瑪巴耶些寧波降生於藏東康省康瑪朱河畔(Marchu River)。在佛法的弘揚上,夏瑪巴與噶瑪巴的誓願總是一致的。

在靈童降生之時,空中響遍「gyal」的勝利之音。四歲時,身為牧童的夏瑪巴就能敏捷地爬上一座懸崖的頂點;此外,他也擁有許多一般牧童難以企及的特殊能力。外表看來,他只是個牧童,家庭極為簡單。他的家人從沒有想過這個孩子竟然是第七世夏瑪巴。

[show_more more=”show more” less=”show less” color=”#0066CC” list=”»”] 

當時,第十世噶瑪巴身在中國境內的姜地(Jangyül),卻已遙知夏瑪巴再轉世,噶瑪巴於是獨自徒步穿越康地,趕往與夏瑪巴相會;而夏瑪巴則每天在瑪朱河畔牧羊,等候噶瑪巴的到來。噶瑪巴抵達時,一路上的風塵僕僕在他衣服上已表露無遺。夏瑪巴一見到噶瑪巴,急急涉水渡河,在噶瑪巴足前頂禮。簡單的接足禮中,道盡師徒再度相會的喜悅之情!

徵得靈童牧民父母的同意之後,噶瑪巴帶著夏瑪巴離開家庭,前往姜地舉行陞座大典,夏瑪巴獲賜名為耶些寧波,並獲授予那始終屬於夏瑪巴的紅寶冠與噶舉傳承教法。陞座大典圓滿之後,師徒兩人便一同返回西藏。

第十世噶瑪巴圓寂後,第七世夏瑪巴以噶瑪巴的代表及噶舉傳承的領袖之尊,認證了第十一世噶瑪巴依喜多傑,並為之陞座。第七世夏瑪巴向第十一世噶瑪巴傅授所有的傳承教法後,第七世夏瑪巴法王示寂。

[/show_more]

第八世夏瑪巴–帕千確吉頓竹夏瑪巴 (Palchen Chökyi Döndrup) (1695年 – 1732年)

shamarpa-8a

第八世夏瑪巴法王誕生於尼泊爾的優莫(Yilmo)。誕生之夜,屋內明光盈遍,亮如白晝。這個天真無邪的靈童能夠說出往生歷歷在目的故事,令他的家人極為震驚。

第十一世噶瑪巴寫了一封認證信,並派出一群喇嘛,負責邀請及確保夏瑪巴安全地回到西藏。當時的尼泊爾王要求這位三歲大的小仁波切留在首都加德滿都,希望夏瑪巴的榮譽可以遍及整個首都。直至夏瑪巴七歲時,噶瑪巴再次提出請求,一眾的喇嘛隆重地護送夏瑪巴回到西藏。

[show_more more=”show more” less=”show less” color=”#0066CC” list=”»”] 

第十一世噶瑪巴在其示寂之前向夏瑪巴授予傳承的法教。而夏瑪巴法王則認證了第十二世噶瑪巴蔣丘多傑,並成為噶瑪巴的根本上師。

此外,夏瑪巴也認證了第八世錫度仁波切。後來,夏瑪巴、噶瑪巴偕同錫度仁波切、嘉察仁波切進行一趟弘法之旅,足跡遍及西藏廣泛的地區與鄰近的國家。

當徵兆顯示噶瑪巴與夏瑪巴的世壽將盡時,師徒兩人回到了康地。他們兩人寫下祈禱文讓信徒們可以祈禱尊貴的上師早日再來。錫度仁波切被邀請到康地,擔任噶舉傳承的領袖及保管由噶瑪巴及夏瑪巴寫成的祈禱文,而夏瑪巴與噶瑪巴兩人則前往中國。

噶瑪巴于新月之日在中國示寂;翌日,夏瑪巴也示現涅槃。

[/show_more]

第十世夏瑪巴 米龐確竹蔣措夏瑪巴 (Mipam Chödrup Gyamtso)(1742年 – 1792年)

shamarpa-10a

第十世夏瑪巴為格魯傳承班禪喇嘛的弟弟,幼年時期都在奘地(Tsang)度過。這位年幼的仁波切會說出過去數世的種種,以及在祖普寺所發生的事,令他的父母又歡喜又吃驚。

第十三世噶瑪巴與第八世錫度仁波切認證了第十世夏瑪巴,為之陞座,並傳授傳承的所有教法。夏瑪巴所受的教育非常自由及廣泛,獲益于其他派別的許多偉大上師和學者。

[show_more more=”show more” less=”show less” color=”#0066CC” list=”»”] 

夏瑪巴的足跡遍及許多地方,特別是到過康地(Kham),以及德格(Derge)、囊先(Nangshen)以內的地區,為僧俗二眾傳授教法和灌頂。在中藏,他到過許多聖地獻上供養,然後返回祖普寺晉見噶瑪巴。

數年之後,西藏的政治和宗教陷於分裂狀態。第十一世達賴喇嘛示寂,格魯派攝政與他的群黨短視於寺院的眼前利益,迫害夏瑪巴並扣押他的紅寶冠。他們與軍隊共謀,強迫夏瑪巴的所有寺院都歸化於格魯傳承。

其後,夏瑪巴的名號被法令禁用,並強烈禁止認證夏瑪巴的轉世、舉行陞座,甚至禁止夏瑪巴居留在他自己的家園。第十世夏瑪巴離開之日,西藏陷入了深沈的悲痛!從此第十世夏瑪巴不曾再返回西藏。這次非人道的歷史事件得以讓菩薩寬容與堅忍的真正精神盡情示現。

夏瑪巴於尼泊爾渡過其餘的日子,持續弘揚佛法,利益每一位在精神上有所需要的眾生。

[/show_more]

 

第十一世夏瑪巴 (年代不詳)

shamarpa-11a

夏瑪巴法王紅寶冠正式的傳承被迫中斷。

第十一世夏瑪巴示現為一名醫僧,在藏北地區懸壺濟世。夏瑪巴以他自配的藥方為患者治病,從來不要求回報;夏瑪巴一方面利益眾生的身體,同時也利益眾生的心靈。雖然這一世夏瑪巴也研讀許多經教和禪修,然而此並未有得以記載。

第十二世夏瑪巴 塔謝蔣揚仁波切 (Tugsay Jamyang Rinpoche)(1880年 – 1947年)

shamarpa-12a

第五世夏瑪巴曾經預言,儘管噶瑪巴和夏瑪巴示現不同的色身,但在純淨超然的心中,兩人的精神是不分離的;第五世夏瑪巴謂:「噶瑪巴和夏瑪巴時而示現為父子,時而示現為情同手足的親人。」當夏瑪巴以蔣揚仁波切身份成為第十五世噶瑪巴的兒子時,應驗了這個預言。

蔣揚仁波切一生過著隱居但具意義的生活。菩薩,不論其名號為何,終究是菩薩。蔣揚仁波切隱身為一名瑜珈士,教導那些有幸認識他的人。他的加持護佑每一個願意領受的人。這位圓滿證悟的聖者,曾在一塊石頭上留下足印,向人們揭示:生命的真理遠非凡夫所能監控。

第十四世夏瑪巴 米龐確吉羅佐夏瑪巴 (Mipham Chokyi Lodro) (1952年-2014年)

 

 

shamapa-14c shamapa-14b
shamapa-14a

彌龐確吉羅卓于西藏德格出生。四歲時,第十六世噶瑪巴讓瓊利佩多傑認證他是第十三世夏瑪巴的轉世者。

夏瑪仁波切一直倍伴在第十六世噶瑪巴的左右,直至第十六世噶瑪巴於1981年示寂為止。夏瑪巴從第十六世噶瑪巴身上學取了完整的噶舉傳承教法。自第十六世噶瑪巴示寂以後,夏瑪巴一直對已故第十六世噶瑪巴啟動的多個項目作出貢獻。

[show_more more=”show more” less=”show less” color=”#0066CC” list=”»”] 
他完成了整套為214冊由顯赫的印度及西藏上師澄清釋迦牟尼佛教學的“丹珠爾”(Tengyur)的印刷。夏瑪巴對第十六世噶瑪巴的隆德寺亦給予支持及指引。他共同創立了於位於印度新德里的噶瑪巴國際佛學院。該學院目前向僧俗二眾授予佛學的課程。夏瑪巴經常到訪世界各地的噶舉傳承中心供養傳承教法。

尊貴的第十四世紅冠法王夏瑪巴,彌龐秋吉羅卓,於二零一四年六月十一日早晨,在德國菩提道中心Renchen-Ulm因突發性心臟病圓寂,享壽六十二歲。
尊貴的夏瑪仁波切一生奉獻佛行事業,特別是為了噶瑪噶舉的傳承,繼承了第十六世大寶法王的志願,修建寺廟和佛學院;又在世界各地領導數百間傳承中心,普及佛法,培養僧俗弟子,成為傳承的最高精神領袖。為了噶瑪噶舉傳承純正法脈的延續,他認證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聽列泰耶多傑,奠定了傳承的基礎。祈願紅冠法王夏瑪巴慈悲不捨眾生,早日乘願歸來。

[/show_more]

尋找平衡 Finding balance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聽列泰耶多傑 – 對信眾問題的回應 – 2013.11.06

His Holiness Karmapa Thaye Dorje responds to disciple’s question – 6.11.2013

問題:

尋找平衡:對無常的認知是修行的重要動力。但是在家人往往忙於照顧家庭及工作。乃至剩來進修佛學、內省及禪修的時間很少。為了增加修行的時間,我們是否應該刻意限制工作時間,找一份較悠閒的工作、避免結婚(因為婚姻會增加對家庭的責任)?我覺得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但只要我們生存,謀生、家庭及朋友也重要。現世的環境不允許我們像 密勒日巴 般極端,單靠蕁麻維生。請問您可否給一些忠告我們在家人,好待平衡修持及日務?

Question :
• Finding Balance: realisation of imperman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the motivation to practice. However, lay persons are mostly still caught up with work and family, and the time left for dharma study, inner reflection and meditation becomes little. Should we consciously try to limit the time spent on work by getting a less hectic job and try not to get married – which will increase family commitments – just so we have time to practice? Practice I feel is very important, but if we continue to live on beyond our next breath, bread and butter, family and friends are also important. The current day and age does not allow us to be like Milarepa and be so extreme as to survive on nettles alone. What is your advice to us lay persons as to how to balance practice and our mundane lives?

聖者大寶法王的回答:
His Holiness Karmapa Thaye Dorje’s response:

首先,我們要知道修行的價值。我想發問者明白它的價值。
First of all, we have to be aware of the value of practice. I think the person who asks this question seems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it.
為了令其他人能決定怎樣找平衡、及明白這條問題的答案,我想明白佛法的價值是重要的。

For other people, in order to decide how to balance such things, and also to understand the answers, I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know the value of Buddha dharma.

明白佛法的價值,與明白他人、及與人溝通的重要性,有極度密切的聯繫。這問題與家庭有關、也與佛法有直接關係。在某方面,把時間分割用來照顧家庭或修行,比起初預計更複雜。
Knowing the value of Buddha dharma is deeply connected with knowing the value of other people, and the connection with them. Now in this case, the person asks about family – whic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Buddha dharma. So in some ways, the idea of separating family time and time to practice is a little bit more complicated than it first seems.

我們先要完全明白佛法的價值及意義。然後再要問:『在此地、此環境、此時,我能做什麼?』
So first of all one has to really understand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the Buddha dharma. The next step is to ask the following question: ‘What can I do, according to where I am right now, according to my own circumstances, and my own time?’

這問題與管理時間有關。那我們要在問自己:『我可以做到什麼?』當然,我們要現實地衡量有能力做到什麼、什麼是必須、什麼不是。可能我們浪費了很多時間在一些無必要的事項。我想我們要鼓起勇氣,慢慢地捨棄這些不必要的事項。
This question is all about managing time, so again we may ask ourselves ‘What can I manage?’ Of course, we have to look at it quite realistically in terms of what is manageable, and also in terms of what is necessary and what is unnecessary. There may be a lot of things that we spend our time on which are quite unnecessary, and I think we then have to find the courage to be able to somehow slowly, slowly let go of these unnecessary activities.

這些事項因人而別。對某些人,繪畫是有益的;可能利益自己及他人。對另一些人,繪畫簡直是浪費時間。我們要因而衡量。我們需要誠實地探索可以做到什麼、什麼是必須和有利。
These could vary from one individual to another. For some, maybe painting is beneficial; maybe it is a way to somehow benefit oneself and others. For others, it might be a complete distraction, so accordingly we have to see. What is required is an honest exploration into what can be done, what can be managed, and what is necessary and beneficial.

經過在這些範圍上思考,我們便能挑戰『缺乏時間』的問題。真的。當在這些範圍上續一思考過,我們其實已經能找到方法節省時間。我們已經有進步。最少,我們能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境況。

So I think if we cover these areas, then we are able to challenge this idea that there isn’t enough time. Indeed, just by going through these questions, we are actually making time – we are already making progress. At the very least, we develo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our situation.

經過在這些範圍上思考後,剩下來,只需把我們的時間規劃,乃至做到必須及有益的。在這情況,我們要分配時間修持;分配時間給他人。我們所有都要做,但要做得恰當、平衡。拿捏平衡是困難,但重要。記緊佛法觸及我們生命及經驗的每一方面、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從某一方面看,每一霎那都是修行及尋找平衡的機會。
Once we have covered these questions, then I think we are left with the last step. This is to plan our life so that we are able to do everything that is necessary and beneficial. In this case, we have to make time to practice; we have to make time for others; we have to do everything, and somehow make it quite balanced, equal.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this balance, but it is important to plan in this way.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the Buddha dharma reaches into all aspects of our life and experiences, and our connections with others, so in some ways every moment is also an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and to find bal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