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開示

(中文翻譯由本中心翻譯小組負責。若有錯漏,請見諒。節錄或載列文章內容以原文為準。)

開示錄

開示錄

這本開示錄共收集了夏瑪仁波切的五篇演講內容,包括修學金剛乘應有的正確心態、菩薩戒、心(1991)和修行、法脈(1992)等五個主題。在開示中仁波切對於應否食肉的問題、修持金剛乘所應具備的條件、顯教經典對於金剛乘之修持的重要,以及修行次第、法脈傳承和菩提心的絕對必要性等應有觀念,都有十分明確的解說,希望能對時下密乘,其普遍瘋狂追求加持灌頂、祈福消災,卻不反求諸己,甚至迷信夢境徵兆、盲目崇拜上師、信仰唯物化、不重經典戒律傳承、密宗無謂自我優越感等的諸多病態,有匡正時弊的效果。

 

   修學金剛乘應有的正確心態

開示錄 HHS1

金剛乘是一種能迅速得到開悟的法門,金剛象徵的意義就是威力,意指金剛乘的法門是極具效力的,一般人有種錯誤的觀念,認為金剛乘就如同施咒術、求神通一般,並沒什麼不同,但是事實上,所謂「乘」是為求開悟的,施咒術、求神通並不能導致開悟,如果我們抱著這種錯誤的觀念修金剛乘,必定會招致惡果。沒錯,在金剛乘裡有許多念咒的法門,但這絕對不是什麼仙術或神通,大家應該要明瞭金剛乘的特殊之處。

要修金剛乘,第一個條件:從小乘開始修起。小乘是佛陀開示的基礎法門,這些基礎的教法在大乘或金剛乘裡都不再重複,故大乘或金剛乘的修行者皆須從小乘的教法中學習基礎的佛法。

何謂基礎的教法呢?大乘或金剛乘行者必須從小乘教法中學習的基礎佛法,最重要的就是禪定與持戒。

禪定的修持,有兩個層次,第一個是「止」,止的禪修主要是為使我們的心能平靜、祥和、穩定,在小乘的教法之中,有著許多佛陀針對止的修持所開示的技巧和方法,這些便是大乘或金剛乘行者必須要具備的基礎。

而持戒是一種自制,簡單地說就是戒十惡,此十惡可以包含一切源自我執的惡業,與十惡相對的是十善,十善為一切功德的根源,在此我不詳談十善的內容,不清楚何謂十善的人,可以參閱經典。

同時我們也要明瞭人身的難得與寶貴,這個珍貴的人身是了生脫死的利器,但卻也是十分短暫脆弱的,世上充滿著許多的危險,都能夠很輕易地摧毀掉這肉身,而我們也完全不知道自己有著什麼樣的業力,完全不知道到底能在這世間活多久。

眾生墮入輪迴的原因是我執,而眾生一旦有了對自我的執著,那麼由此而生的情緒、念頭便都不是善的了,有了以自我為重心的執著,便無法從事善行,一切的業因業果都將是惡的,而每個惡因將導致下墮惡道千萬次的惡果,如果你好好地思考一下這事實,就能了解到人身的難得與珍貴,在無數次的生死輪迴之中,能投生人道的機率只有千萬分之一而已,所以現在你獲得了寶貴的人身,就千萬不要浪費掉,要好好地利用此人身寶來修行,除非你已證悟成佛,否則都無法完完全全地解脫自在。

以上就是第一個條件,屬於基本的修行,接下來,要成為一個金剛乘行者的第二個條件,就是要具足大慈悲心,也就是說要修金剛乘,必須要是一個菩薩才行。

菩薩是指一個具有菩提心、慈悲心的人,菩提心是佛果的種子,菩薩必須以菩提心、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不能有一點自私的心。

一旦你發了菩提心,那麼任何的功德都將變得無窮無盡,並能導致開悟成佛的結果,反之,如果你沒有菩提心的話,則任何功德都是十分有限的,只有抱持著菩提心所做的功德,才能保證開悟成佛的結果。

金剛乘的行者是以菩薩道的修行,再加上一些特殊善巧的方法,諸如本尊的觀想等等。

在金剛乘的法門裏,時輪金剛可以說是最高的法,時輪金剛法包含著許多含義,而時輪金剛本尊的法相也十分特別,多面、多手、多腳,這都有著其修行上的意義;又如四臂白觀音,四臂白觀音全身白色代表清淨與慈悲,而手持蓮花和水晶念珠,代表著慈悲和智慧,而其身上所穿戴的種種莊飾,則象徵覺悟的種種特質。

本尊可以說是一種報身或化身的顯現,而報身化身皆源自於原始的覺悟本性,也就是法身,例如觀世音菩薩便是一種報身或化身,而至於祂是報身還是化身的顯現,則依每個眾生的層次而定。

當你在修本尊法的時候,不要以為這是在祈請本尊的前來,譬如修四臂白觀音法時,並不是一尊觀音菩薩真的跑到你的面前,有些人以為修本尊法就是祈請本尊前來,甚至附體等等,這都不是正確的觀念。

此外,要淨除我執,必須先專注於一件貪嗔癡以外的事物,觀想種子字的意義即在於此,好比說「*」字的觀想,此「*」字具有觀世音菩薩之三摩地加持力,可化現觀世音菩薩的形像,而現在我們以凡夫之身心來觀想此種子字,經由這種子字,我們化現為觀世音菩薩,便淨除了妄想習氣,由此可知,修本尊法有許多好處,第一,它包含了止的修持,因為你必須作許多的觀想,其次,修本尊法可以清除惡業習氣,第三,可成就法身及報身的境界。

觀音的心咒是「嗡瑪呢貝美吽」,這是由觀音菩薩三摩地之力所化現的,持此心咒可增長定力,亦可消除語方面的惡業,此外,本尊化現的觀想,不是具有實體的,其本質是空性、是法身,而以報化身顯現。

修本尊法的最後階段,我們要觀想觀音菩薩的法相化光溶入自心的本性中,此刻我們藉由禪定之力趨入自性法身之境,在經典裡,稱之為般若波羅蜜多。

先前「*」種子字的觀想,是為了要淨除我們生的習氣,通常眾生投生入道的時候,心識會先執著一個肉身,然後入胎,當然以目前科學的技術是觀察不到神識入股的,只能看到一個胎兒逐漸地在成形,而心識入胎是因為貪愛執著所致,這貪愛執著的習氣很難勉強改掉,需要自然地轉化才行,因此我們觀想自心化為「*」字,便能將凡夫的肉身轉化為觀音菩薩之身。

而本尊化光入空的觀想,則能轉化死亡的習氣,通常眾生死後,必會入中陰身,而經由這樣的修持觀想,則能清除這種習氣,而入法身之境。

這些就是金剛乘的修持方法,但這些修持都必須具備禪定的基礎,禪定的修持方法大都存於顯教經典之中,如果你修金剛乘,卻缺乏顯教的基礎,則你任何的修行都將出錯,你無法觀想本尊的空性,你會將本尊觀想成具有實體的,持咒的時候也會忽略了其本質,因此,沒有顯教的基礎,則一切修行都毫無用處。

要成為一個金剛乘的行者,應當對金剛乘的修行有一個充分的瞭解,並且必須先具足菩薩戒,金剛乘的法門其實是不應該公開地對未受菩薩戒的人解說的,金剛乘是菩薩的法門,受法的人必須是菩薩才行,但觀音法是特別具大慈悲的,因此可公開解説。

 

菩薩戒

開示錄 HHS2

受了菩薩戒之後,就是菩薩,必須遵守菩提心戒,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當你發了菩提心,那麼無論你做任何的善事或修任何的法門,都將導致開悟的結果,但如果你沒有菩提心,那就算你作了很大的布施,雖然福德很大,但也是有限的,無量的功德只有從菩提心而來,缺乏以菩提心為動機的福報都是短促生滅的,善因當然必有善果,但都是短暫的,因為這種功德的動機是無始以來的我執之心,我執之心未除,一切善行自然仍是有條件的、有期待回報的。

菩薩的慈悲,基本上和父母對子女的慈愛是一樣的,不同的是菩薩的慈悲更為廣大,菩薩就是以父母對子女的慈愛,來對待每一個眾生,這眾生是指有情識的眾生(只要有情識,就算是小到一隻蚊子都是眾生),因為有情識,所以受苦,故菩薩以大慈悲心為眾生拔苦救難,把一切眾生都看做是自己的兒女一般。

眾生都有慈悲心,慈悲心就是成佛的種子,但眾生都受無明的蒙蔽,故不懂得如何運用這慈悲之心,例如一般人都不知道海裡的魚蝦也有情識,因此捕魚捕蝦來吃,他們不知道魚蝦們也有感覺,也會痛苦害怕,而對於狗人們就以為牠和人一樣有感情,但其實魚蝦等小動物和人狗一樣,都是有情識的,這就是人的無知,不懂得發慈悲心。

今天我所要傳的菩薩戒,最主要的戒條就是不能傷害眾生,最嚴重的就是殺生,當然還有許多害人的方式,而身為一個菩薩,一切害人之行都要禁止。好比說兩舌是一種很大的惡業,因為你會促使別人去作惡,這絕對要避免。

而身為一個菩薩,也要有相當的智慧善巧,只要是對眾生有益,就算是武器、毒藥也能用,而如何運用各種善巧方便,就需要相當高的智慧了。

談到能不能吃肉的問題,在佛陀住世的時候,僧團都一律托缽乞食,並離群而居,以便能專心修行辦道,而比丘們吃施主們供養的任何食物,包括各種肉類,但這肉並不是施主為供養特別去殺的,然而在某些城市,大部份都是出家人時候,那麼這時出家人便不能吃肉。

此外,並不是只有出家人吃肉才會造惡業,不管出家或在家,所有吃肉的人都同樣有惡業,因為如果你造成其它生物的痛苦,都會產生惡業,在某些經典裡亦強調禁止肉食,因為肉食會導致無數的殺業,佛教禁止肉食的原因,便是為避免眾生遭受殺身之苦,決不是因為哪個神認為吃肉是骯髒的,你怕他生氣,所以才不吃肉,這種觀念不是佛教的觀念,這是婆羅門教的觀念,婆羅門認為吃肉是骯髒的,會觸怒神,所以他們不吃肉,至於佛門不食眾生肉,純粹是因為不願引起殺業。

而在西藏,出家人並不禁肉食,因為一方面出家人必須吃任何施主所供養的食物,另一方面在西藏,植物生長不易,當然西藏僧侶絕對不吃特別為供養而殺的肉,但西藏和尚吃肉絕對不是因為他們是金剛乘,「是金剛乘就可以吃肉」是極為錯誤的觀念。

西藏的出家人吃肉,絕對是不好的,像此地的佛門同道堅持茹素,並十分鼓勵信徒們吃素,這是非常好的,但大家絕對不能以為自己是金剛乘的,就以為可以吃肉,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能吃素是最好,如果真的無法吃素,那麼就學佛陀那時候的出家人吧!

要成為一個菩薩,關鍵就是六波羅蜜中的布施、持戒和忍辱。

首先,成就布施波羅蜜多,並不是指你會讓一切眾生都變的很富裕,而是指你能施與眾生一切的所需,能為眾生拋棄一切,而一切修行都必須與般若波羅蜜多結合,布施波羅蜜多和般若波羅蜜多的結合便是菩薩登初地的因。

其次,當你成就持戒波羅蜜多,則能完全摒除傷害別人的念頭,而持戒波羅蜜多和般若波羅蜜多的結合,便能證得二地菩薩的果位。

同樣地,當你成就忍辱波羅蜜多,便能完全控制自己的瞋怒,瞋怒有兩種,一種是源自父母對子女的關愛,這是善的,這裡所指的是另一種來自我們自私之心的瞋怒,這種瞋怒便是墮地獄的根了,我們應該修忍辱來對治這種瞋怒,忍辱的力量來自慈悲,忍辱波羅蜜多和般若波羅蜜多結合,便能證三地菩薩的果位。

證到了菩薩三地之後,接下來的次第會因為前三地的修行證量,而逐漸地得證,一直到圓滿的佛位,因為菩薩證三地之後,會從般若智慧中,自然發出精進之大力,因此能不斷地成就更高的果位,直到圓滿成佛。

現在流行分小乘、大乘、金剛乘,事實上在西藏,從來都沒有小乘、大乘、金剛乘這種說法,我不知道這種分別為什麼變得這麼流行,在歐美幾乎所有有關佛教的書都這麼寫著,變的我們也不得不這麼分了,當我在對大眾演講的時候,我得採用這種說法,而當我們私底下在交談的時候,又得換另一種說法,這實在是蠻可笑的,其實不同的「乘」所指的彼此不同、並將導致不同的成果的修行方式。

在佛陀的教法中,事實上只有分聲聞、緣覺、菩薩三乘,這三乘的果位也各不相同。

聲聞乘的最高果位是阿羅漢果,緣覺乘則是屬於一種自我的覺悟。

修緣覺乘的人通常是佛的弟子,他們從佛那兒領受緣覺乘的教法,但他們通常不會當生成就開悟,仍會不斷地輪迴,而當開悟的因緣到來時,他們會生在一個沒有佛出世,沒有佛法流傳的地方,完全依靠著過去世的修持,自然地開悟,這種果位既不是佛果,也不是阿羅漢果,而是另一個層次的覺悟,並不是說這種境界與其它兩種是完全不同的,只不過緣覺乘的行者通常在達到某個境界後,便停滯不前了,但也不能說這和聲聞乘是一樣的,因為這種境界比阿羅漢果來得高,在佛經裡,聲聞乘的果位就只稱為阿羅漢果,而緣覺的果位還稱做辟支佛 - 自覺佛,可知緣覺的成就是比阿羅漢果來得高的。

圓滿究竟的佛位則是由菩薩所證得的,菩薩乘之修行可證得法報化三身圓滿不二的佛位,菩薩乘之修行可證得法報化三身圓滿不二的佛位,菩薩乘的修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顯教,一種是密續。

由此可知,如果你照小乘、大乘、金剛乘的方式來分的話,那緣覺乘就不見了,而且大乘和金剛乘如果不同的話,那金剛乘的開悟不就會成另一種佛了?

此外,要修金剛乘,你必須讀顯教的經。要知道金剛乘的行者就是大乘行者,就是菩薩,同樣必須精讀顯教的經典,有些人以為自己是金剛乘的,就可以不看顯教的經典了,這是完全錯誤的!此外,無論你是顯教或金剛乘的修行人,都必須具足菩薩戒。

譬如修彌陀淨土的法門,有顯教與密續兩種方法,如果你修密續的方式,而忽略了顯教的經典,那便不是完整的了,而且這樣的修行必定會出大差錯;如果你只修顯教的方法,那是很完整的,而如果修密續金剛乘的方法,而沒有顯教的基礎,便不完整了,因此,關於彌陀淨土你可以讀經,其後再結合金剛乘的修行方法。

經典通常是很深奧的,除非有具清淨傳承的善知識為你解說,不則很難體會其中的真義,光是一句經文就可能有許多的含義:明顯的意義、隱含的意義,以及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各種不同層次的意義等等。

為什麼佛經的含義如此深奧複雜呢?一個原因是為避免末法時期經典被誤用,另一個原因則是為了表示經典乃是三乘共同的寶藏。

佛經的含義是十分浩瀚的,「論」就是祖師大德門為解釋經典的意義所著的,是解經之鑰,故我們也需要讀論,而通常光是要明白「論」的含義,可能就得花好幾年的功夫,不過據我所知,關於淨土的經典都不是很難,應該有許多能為你解說的善知識吧!

 

開示錄 HHS3

明瞭心對於修行是相當重要的,修行就是明心、修心、最後了悟自心之本性,開悟成佛。許多學者都提出「宗教」一詞對佛法是不適用的,根據韋氏大辭典,宗教一詞的意義是『信仰神、向神祈禱,並從神那兒獲得賜福……』,這跟佛法根本是兩回事……。

這是十分正確的觀念,為什麼呢?因為佛法的觀念是:人如果沒有從自己的本性之中去獲取圓滿與幸福,光從外在要找到圓滿是不可能的,如果神或佛陀可以解救我們的話,那為什麼現在祂們還放著眾生於苦難而不顧呢?

佛之所以開悟是因為祂曾精進地修行,淨除了無明,而我們如何開悟呢?我們的心是因為受著無明的蒙蔽,才造作諸業,故只要將無明淨除,即能明心見性,開悟成佛,這才是佛法的宗旨。

佛法是佛陀教導眾生如何開悟的方法,佛曾在樹下打坐修定長達六年,其目的一方面也就是表示眾生要成佛,必須和祂一樣的精進。

禪定是安住於一種甚深的定境之中,簡單地說,定境就是一種開悟的精神過程,這種境界是難以凡夫之智來揣測的,好比說看東西需要視覺,不能用耳朵去看東西一樣,要看清開悟的心境,你需要另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並非來自無明迷亂的心,迷亂的心受著各種念頭所迷惑,是無法明心見性的;然而念頭是什麼?為什麼它會不斷地湧現?這便是我們應該去了解的問題。

眾生被無明所蒙蔽的心,就好比閉上的眼睛一樣,雖然什麼都看不到,但視力仍是完好的;同樣的,我們的自心本性也仍然是完好如初的,只不過不幸地被無明所遮蓋住了,所以我們見不到自心本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你也可以說心是被外象所迷惑了,因為它不識自己的本性,能知能解的覺悟本性雖然仍在,但眾生缺乏了悟自性的習氣,同時對自心本性更是一無所知。

心和肉身是分開的,心也不屬於外在,也不存於體內任何部位如腦、心臟……等,通常人們以為心存於腦部,其實這種想法只不過是一種習氣罷了,又如許多人以為心位於心臟部位,一切感覺、情緒都來自心臟,這同樣只是一種習慣的想法而已,只要你有堅強的信念相信心位於某一部位,你就會覺得念頭都是從那兒來的,同樣的,只要你願意相信,你也可以覺得心位於膝蓋部位,原因是當心存於體內時,是含蓋身體一切部份的。

心的存在與實體的存在不同,心並不是以實體的形式存於體內的。

由自心本性中產生了六識,此六識皆根源於自心,就如同海洋與波浪的關係,而雖然六識各不相同,但其本質都是一樣的,「心」經由各種的感官識覺接觸、感受外界,由此產生了分別,分別我他、親疏等等,故生起了貪執,而由貪執生起各種煩惱如瞋恨、嫉妒……等等,貪執的程度多大,煩惱毒就有多強。

我們會起瞋心,就是因為執著於某事物,舉個例子,假如我很執著於這個茶杯,一旦有人把它偷走或打破了,我一定會很生氣,因為我很執著,反過來說,若你不貪著於這茶杯,那無論它被偷或被打破,對你都毫無影響,同樣的道理,眾生對於自己的身體都十分地執著,所以一旦逆境出現,就會產生痛苦,對於肉身的執著可以說是其它煩惱的根源,包括了眾生所有的問題,也就是輪迴。

要解決問題,就必須超越這種內心的執著,其方法就是修禪定,噶舉派特別專精於禪定的修持,有著許多禪修的技巧與方法,此特點乃是因為它是密勒日巴所傳下來的傳承所致。

禪修的第一步是前行,前行的目的是為清淨無始以來的惡業,事實上如果能破無明,那麼一切的惡業都將消失地無影無蹤了,打個比喻,一座牆上畫滿了彩繪,如果牆倒了,牆上的畫也被破壞了,惡業就像牆上的畫一樣,只要無明之牆一垮,它就自然消失,但在無明被淨除之前,業是不容易淨除的。

眾生還未開悟成佛之前,都受著業力的控制,而在修行的過程中,如果業果成熟了,那麼一切修行佛法的因緣及環境可能就完全消失了,修行人又得經歷許許多多的苦難了,譬如在你修行的過程之中,惡業成熟,你死了,則你可能投生到別處去,而忘了以前在做什麼,所以說惡業會干擾我們的修行,因此必須先修持對治的法門,來降低它的影響力,清除修持道上的障礙,令因緣具足。

對於修行人來說,障礙並不是指有角有牙的惡鬼,而是指惡業,而一切的惡業都源自於我執,因為我執是盲目愚痴的。

佛陀傳下了廣大甚深的教法,目的就是令眾生清淨成佛的障礙,積聚成佛的資糧,岡波巴大師將一切的法門歸納為回個步驟,也就是四加行。

四加行的第一加行是皈依大禮拜,第二加行是金剛薩埵法,第三加行是為增長功德的獻曼達,第四加行是上師相應法,為領受上師的加持,使各種特質圓滿,以便能開悟成佛。

事實上此四加行是比禪修的正行還要來得重要,就像我剛才提到的,要看東西需要眼睛,要成佛亦需要具備某些特質,這些特質就是在四加行的修持中培養出來的,好比說惡業的清淨、功德的增長等等,如果你缺乏應有的條件,那就算你很懂正行部份的修持,也修不出成果來,因此,噶舉派的上師相當注重四加行的修持。

四加行的每一加行通常必須圓滿十萬次,但根據個人的情況不同,可增可減,這完全看你修行是否有覺受。

噶舉派的傳承中,有一位十分偉大的祖師,名叫東巴噶瑞巴,是岡波巴大師的再傳弟子,當初他發願終生在山洞裡修行,直到開悟為止,也就是說他覺得自己沒有辦法當生成就,故願修到死也不間斷,然而他進山洞之後,過了三天就出來了,他這樣做並沒有違背自己的誓言,因為他已開悟了。

因此同樣的道理,修四加行必須修到成果出現,有某些徵兆或覺受出現才算成功。

當然修行的覺受是很難以言語表達的,但簡單地說,在淨業增福的修持做完之後,會有一種非常穩定的喜悅和一個非常清明的心境,感覺很輕,但這不是說業力是實質的東西,消除了之後,身體就變輕了,在心變得明朗清楚的時候,自然會有這些感覺。而當你產生了覺受之後,便圓滿了前行的修持。

在台灣的各噶瑪噶舉法輪中心就是為有志修行的人而成立的,如果你想修四加行,就應該請教各中心的常駐仁波切或喇嘛。

有些人對於業力還不太了解,他們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當我修四加行的時候,會生病,這是不是業障現前?」要知道業不是具有實體,可以觀察得到的,但這只是個小錯,比較嚴重的錯誤是有關脈的修持或種種境界出現的問題,有很多人私下看了關於脈的書,但這方面的英譯本通常有很大的差錯,故你無法從那些書上了解到正確的觀念,或有人說他們看到什麼光,這裡痛,那裡痛,這都是執著於一些實質的感受,或將脈當做是肉體上實質的東西,這將產生嚴重的錯誤,密續是很深奧複雜的,其中許多名相如氣、脈、明點等都不是我們能想像的,它們都不是具有實體的事物,要明瞭這些需要特別的解說,然而對一個初學者來說,這些是不需要的。

在完成四加行,有了覺受之後,你仍然可以繼續修,不過此刻重點可以擺在禪定的修持上。

首先是「止」的修持,「止」的修持有幾種不同的修法,例如你可以將心專注在某個東西上,「止」主要就是要使心能祥和,我們的心是十分忙亂的,充滿著思緒、念頭,而經由「止」的修持,便能使心達到一種寧靜祥和的境界,如果心不平靜,充滿念頭的話,就無法做「觀」 - 也就是大手印 - 的修持。

經由「止」的修持,我們的心就能習慣處於一種平靜的狀態,而不是不斷地起心動念,而當我們的心能安住於寧靜祥和的境界時,便會自然地產生一股精進之力,這是因為心已獲得了極大的滿足,通常心都是處於不滿足的狀態之中的,因為心沒有平靜,就像你到一個很舒適的地方,一開始你會很快樂,但久而久之你就會膩了,因為那種舒適或滿足不是來自心的自性,然而當你產生了來自於自心的滿足舒適時,這種滿足就不會動搖了。

但如果你沉溺於這種寧靜祥和的境界,則修行就會停滯不前,這將導致你投生於無色界當天人,投生無色界是非常舒服的,沒有任何意念,而且壽命千萬年,但是貪瞋癡未除,業力仍在,一旦福報享盡,還是要下墮的,仍未解脫輪迴,但雖然如此,這種境界仍是需要的,因為這是修大手印的基礎。

大手印的修持可分為四個次第,此四個次第就等於菩薩的十地,雖然在名相上有所不同,但其意義是完全相同的。

 

修行

就修持的次第而言,一般可劃分為「五階十地」。

「五階」的精神,簡單來說可用四點作說明,這四個重點分別是:

第一、正確的動機。

第二、成就修行。

第三、避免於修行中犯錯。

第四、要將所有的貪欲妄念轉換成無上智慧。

事實上,四共加行的整個結構就是根據這四個重點所作的設計。

所謂正確的動機,首先,便是要你明白了解人身的珍貴難得、業的因果報應、無常和五濁惡世的痛苦。如果,你真能如實的瞭解這些現實,那麼你就會勇氣十足,甚至會全心全力的來完成修行。

因果報應的了解,可以讓人明白輪迴的痛苦本質,更可以讓人清楚知道,難得的人身是如何珍貴。同樣的,如果你也瞭解無常,明白時間稍縱即逝,那麼你就會珍惜每一秒,而作最好的利用。瞭解這些並積極精進的修持,其實是非常重要而且刻不容緩的,因為「覺悟」是如此的困難,業力也是如此的具有摧毁性。

這輪迴則更是充滿了詭變莫測。錢是多麼美好的東西,它可以滿足你許多欲望,但是轉眼間它卻為你帶來了最多的痛苦。它使你迷惑,也把你誤導,更把你最寶貴的時間浪費了。因此,清清楚楚瞭解人身的珍貴和其意義,並也明明白白知道因果、無常、輪迴的可怕,這些都必定會使你擁有正確無誤的修行動機。

那麼如何能在修行中有所斬獲呢?你當然必須先克服一些以往所造的「罪大惡極」的業報,每個眾生都有無法數清的業障,即使我們現在好像擁有還不錯的生活,但是其實我們每個人有非常多、非常重的惡業,在未來這些業都會一個個的成熟,而我們終將會得到這些無法測知卻又必定到來的惡果。惡業可以很輕易的破壞你的修行成果,因此我們對於惡業必須有對治的方法。

在四共加行中,發展菩提心是一個重點,菩提心是相對於我執的一種態度。我執就是自我的執著,也就是造作惡業的根本起因,當你對自我產生了很強的執著,那麼你的貪欲惡念很自然會形成,而變成你生活的一種態度。也就是說,當你有很強的我執,你的怨恨就會很容易生起。同樣的,你在面對一些事物時你會不自覺地產生嫉妒,或者驕傲、執著,甚至於期望、羨慕的心態,而這些種種的意念和心態都是來自於頑強的我執。

人的行為基本上都受意念控制,而業的來源就是我們的意念,要根除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致力於菩提心的耕耘。當憤怒生起時你是否也能同時擁有菩提心?其實只要擁有真誠的菩提心,我們的意念和行事也都可以是正面積極的,如獻曼達(觀想全娑婆的普賢供養)、金剛薩舵(消除業障)、大禮拜(至誠皈依)等等,這些都是可以使我們功德增長的基本法門。功德當然會帶來一定的福報,但是如果你始終執著自我,那麼一切惡業仍然會不斷增長。

大禮拜並伴著皈依文的念誦是第一個重要的不共加行。從無始劫以來,你們的心一直都缺乏一個適當的指引,而完全迷失受控於無明之中。或許你都知道「滾石不生苔」的意思,就是這様,你們的心一直曝處於無明之中,始終勞勞碌碌而無所適從。念誦皈依文並誠心將自己身命託負給佛法僧三寶,便自然可以得到非常大的加持,而如果能將此功德無條件的迴向給所有眾生,那麼你才能持續的保有這功德,而且這功德是無量無邊,無法計算的。

佛身分有三身,分別是法身、報身和化身,我們行於菩薩道中便是隨著因緣而從此三身領受加持的力量。這加持的力量是由你的心來收攝,並也因此使你受到保護。在你的印象中,你可能覺得自己的心在娑婆中是非常孤獨的,但是現在,由於你的上師為你揭開了諸佛菩薩的法教,已使你沐浴在諸佛菩薩的無量加持中,所以你已經不是無依無靠的可憐人了。

修習大禮拜有其第二個利益。

當你開始涉入較深的禪修階段時,你必然需要先調理克服一些筋脈方面的問題,也就是說不使其受到染污。這裡所指的筋脈完全不是我們所能目視的那種筋脈。

舉例來說,在我手中有藍色的脈,這在密乘的無上瑜珈教法中有非常詳細的解說,並賦予它非凡的意義,絕不是指血肉的這種筋脈,而其實由科學的某些層面的實驗是可以稍微窺探一二的。

根據金剛乘的說法,每個人都有血肉之軀,並且更有所謂的心智藏於充滿能量的氣脈之中。如果我們就這領域作更深入的探索,我們自然會瞭解這些筋脈絕不是生理上可觀察的那種方式存在,這是一種必須由觀想中所感覺得到的一個領域。無論如何,也不要將它視為是像頻道一樣的存在,這脈之於頭頂,或咒輪內在於身體中,都絕對不是以這些方式存在的。我們的心智就是透過脈而得以掌握生理的活動,因此這條通道絕不可以存有污穢,因為這會阻礙我們的智慧,更是我們一直處於無明而不能開悟的主因,皈依大禮拜便是打通所有氣脈的最佳修行方式。

這種修習方式的力量是非常大的,這其實就是一種簡易的瑜珈,而且是針對消除業障的一種修行瑜珈。在這之後,你就能於靜坐中感覺一股動能和清明。

在金剛乘的特殊用語中,我們所指的「明點」是指「金剛明點」,這金剛明點是位在所謂的金剛之身中。「金剛」通常都含有「不變」這個特性的意義,而這裡則更明顯是指「自然」。這自然並不是指自然的生理、物理結構,當然更不是說「明點」是一種生理或物理的方式存在。

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如果「明點」中的障礙清除了,我們便能登上開悟之境。但是現在你們並不能完全把所有的障礙都消除,因此應該先將這些高熾的障礙減弱、減低。在作了一段時間的大禮拜後,明點會將變得柔和而平穩。此時,正面積極的能量就會有長足的發展。

隨之而來的第二個不共加行,則是金剛薩舵除障法門,這時一些主要的大業障就能完全被淨化。

第三個不共加行,是以積聚廣大功德為目的的「獻曼達」,有了廣大清淨的功德,在修行的道路上自然會成就許多方便的殊勝因緣,而在成佛的菩薩道中也才能夠減少阻礙。功德的累積正是成為「化身佛」的業因,也就是說在你開悟之後,由於你先前累積了廣大清淨的功德,因此你將可以以化身佛的種種示現來救度一切眾生。

化身佛是代表著完美的一個眾生,因此他不會是一個軟弱的眾生,也不會是思想遲純、口齒不清的眾生,當然更不會是無能或倒霉失意的眾生,而佛之所以能夠福慧圓滿,就是因為成就獻曼達加行而積聚的功德。

最後的上師相應法則是更為深奧、快速而直接的一種法門,此法能透過和上師的相應而無礙的使你的心智成熟,趨向開悟。

如果已往你的修行曾經偏差失敗,隨之而來的當然就是五毒的煩惱和業障,但是如果仍能適當的修持四加行,這些先前的惡業仍然可以被清除,你的修行之路也仍然可以是沒有阻礙的,只是你們對於修習禪定的正確方法,仍然需要有全面完整的瞭解。

完成了四加行的修行,諸多的業障清除了,所累積功德和其加持力等等,所有正面的力量也將會倍增而繁衍。但是無論如何,如果不修習禪定就絕對不可能達到開悟的境界,這裡的「禪定」根據大手印教法的解釋,是指心靈的冥思。

我曾經提到過,岡波巴祖師建構四加行修行方法的目的,就是為大手印的修行法門作準備。接下來金剛亥母的法門則分有三個部分,其分別是外、內、密三個層次。完成了金剛亥母的修行,接著就是「那諾巴六瑜珈」的法門,若能順利的成就那諾巴六瑜珈的諸等次第,那麼對於大手印開悟法門的領受就自然更快了。

此外,在修完四加行之後也可以直接修習上樂金剛的法門,這條路就不需要修習瑜珈而可以直接進入大手印的法門。再另外一條修行之徑,則是在作完四加行之後不間斷的對心作鍛鍊,即藏文所謂的「洛窘」(LOB JONG),這是觀想將你自己的功德和所有自身的利益廣施給一切眾生,並去承受所有眾生苦難的一種修行之法,在作過無數次而且不間斷的這種慈悲訓練後,你也可以進入大手印這個深奧的法門之中。

為了避免修行會有偏失或犯錯,所以所學絕對要適當,這也是為什麼「三昧耶戒」非常重要的原因。但是很遺憾,你們以為所謂的三昧耶戒只是聽從上師的話,作上師所交待的事,或是在灌頂完後必須要持誦法本和本尊咒等等,否則就算破了三昧耶戒。當然這些也是包含在三昧耶戒中,只是在這之外,還有更重要的觀念是我們必須瞭解的;所謂的三昧耶戒其實就是指無論你修持那個法門,你便要如履薄冰的來修習這個法門,無論如何都不使自己的修行荒廢,三昧耶戒就是建立於這樣的一個基本觀念上。

舉例來說,如果你受了菩薩戒,那麼你的三昧耶戒就是不可以有任何為害眾生的動機或舉動。什麼是菩提心呢?菩提心就是以慈之心來對待眾生,所以如果你用憤恨的心來面對眾生,這種態度顯然就是將菩提心的三昧耶戒破壞殆盡了。這整個觀念其實就好比你先漆了一層白漆,如果你又把黑漆塗上,那原來的白色當然就被破壞了;儘管你先前早已有了菩提心,如果後來你的嫉妒心或憤恨心又生起了,那菩提心還是算被破壞了。因此,避免以娭妒和懷恨之心對人就是菩提心的三昧耶戒。

在聲聞、緣覺乘中也有三昧耶戒,大致上這和金剛乘三昧耶戒是一樣的。密乘的修行中分有十四個最主要的三昧耶戒,另外還有較次要的八個三昧耶戒,然後就是四十個三昧耶戒,而如果要更詳盡的細分,那麼將可以分成好幾百萬條的三昧耶戒。這是很自然的,當你一步一步走進更深的修行次第,任何可以違犯你修行原則的事物,都是三昧耶戒,三昧耶戒並不是某個大人物所訂定的法規,三昧耶戒完全是配合全自性的戒。

在聲聞、緣覺乘原始佛教中,三昧耶戒被稱為是「律」,就是我們一般說的二百五十二條戒律。這些戒律都是為了防止行者在修行中犯錯而訂定的,這戒律中的任何一條都會影響他們的修行,因此他們有過午不食的戒律,因為他們要禪坐相當長的時間,要以如此的精進來達到阿羅漢的果位,所以他們不願多食以避免昏沈的時間太長,而且多食也會影響禪定中止觀的修行。因此我們可以很清楚、這戒律只是防止犯錯的標示(禁犯),其本來就是一個事實,後來經由釋迦牟尼佛向我們宣說,如此而已,絕不是什麼人所規定的某種法規。

不把上師當作老板一樣看待是另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三昧耶戒也不是憲法或法律,當然我們更不是奴隸。瑪爾巴和密勒日巴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一個說明,瑪爾巴對待密勒日巴非常嚴厲而常常發脾氣,但對別人卻完全不一樣。他不是密勒日巴的壞老闆,他要求密勒日巴去建九種不同的建築,這都和修行的磨練有關,而這也僅和密勒日巴個人有關,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適用這種方式,若不是這樣,密勒日巴早就和瑪爾巴翻臉了。

再看看岡波巴,他從密勒日巴那裡接受法教時就非常舒適了,因為岡波巴他並不需要那種磨練方式。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在密乘中就有千百萬種的三昧耶戒,修行者的根器不同,三昧耶戒的形式也就不同。或許有人的三昧耶戒只有三四條,但有的人三昧耶戒卻可能有百萬條,這是因人而異的。

一般來說密乘的三昧耶戒有十四根本戒、八戒和四十戒三種,只要你能夠真的參透了修行的深奧之處,自然的你就會被一種力量所保護著,如此你將很自然的不會去違犯任何的三昧耶戒。釋迦牟尼佛在宣揚佛法的前十二年裡,根本無須訂立任何戒律,跟隨世尊的整個僧圍,他們的本性都非常調柔而適當,因此僅僅三句偈的開示就足以保護他們,使他們遠離任何破壞三昧耶戒的危險。他們能適當的遵從世尊的教誨,他們從來也不會有抽煙、喝酒的需要,所以他們根本沒有這些問題。直到後來僧團裡的份子漸漸複雜,開始有人作壞事並影響他人,至此,戒律基於需要的理由才開始有了發展。

同樣的,最初世尊在教授金剛乘法門時,其弟子是金剛手菩薩(即大勢至菩薩)和文殊師利菩薩,這時世尊並沒有提到三昧耶戒。後來金剛手菩薩和文殊師利菩薩開始以人身的化現來度化眾人,並傳以金剛乘的法門,這時三昧耶戒才因需要而出現了。十四根本戒、八戒、四十戒這些都是出自「大無上瑜珈密續」的戒條,如果你是修習「事部密續」那麼你需要遵守的三昧耶戒將又有不同,三昧耶戒是跟隨著不同的修行法門而也有不同的。

一般來說,菩薩都是具備了利益一切眾生的廣大心願,但是有時他們卻也可能會冒著被人誤會的方式來行菩薩道。例如偷盜,菩薩是以眾生的利益作為考量的依據,所以菩薩可能為了使眾生能夠趨吉避凶而必須有偷盜的行為。但這行為若在聲聞、緣覺乘的戒條中無論如何都算是破了三昧耶戒。

在佛陀的過去世中,他曾在一艘船裡遇到了一個殺人如麻的搶匪,這搶匪正想殺害所有人以圖獲得船上所有財物。此時,世尊立刻把這搶匪給殺了。世尊當然是為了更多人的安危,以慈悲的動機來殺害這搶匪,但是在聲聞、緣覺乘中本來受戒的戒性將會因這殺人的行為而完全被破壞。菩薩戒之有否違犯,完全是根據一個人是否都以眾生的利益作為起心動念的準則。伴隨著各種不同的修行便有各種不同的三昧耶戒,所以我們對各種修行都必須要非常瞭解、清楚,要避免在修行中犯錯就是要依靠對所修法門的絕對掌握,有了這樣的一種掌握,學習自然能夠精進而避免犯錯。

第四個原因是要將諸種煩惱貪欲轉換成無上智慧,這是非常深奧的一個法門,和八地菩薩的境界有著很密切的關係。一個禪定的修持者有絕對的自由可以決定其開悟的快慢,這裡的開悟是指完全的開悟,是最後成佛的開悟。已經登至八地的菩薩,便已經達到脫離娑婆世間牽絆的境界,因此他可以放慢其修行的腳步,這就是顯教中所謂的「留惑潤生」,這種境界的獲得就必須看你是否能「轉識成智」,將煩惱欲望的一切意念轉化成智慧了。

 

要達到上述的這種境界,必然得先經過止觀種種適當的修習和磨練。第三世大寶法王噶瑪巴曾經說過;「止」的修行就像大地,而「觀」的修行則像天空、空間。一個修行者首先需要修習「止」,這止就如大地一般堅而不動,是修行者能憑而發展的基礎。之後,便能較輕易的修習「觀」而沒有很大的障礙。如果沒有達到堅而不動「止」的境界,想要了悟「觀」,就常常需要建立在一些外來的條件上,但這些像上師的加持,以自身聰明知道大手印大概的輪廓,甚至只是恰巧對於禪定的境界有過一瞥的經驗等等,都是會隨著因緣的改變而改變,都是很難以掌握的,這也是因為心還未有足夠定性的原因。

因此,煩惱障礙就像風。我們可以把「觀」的境界看作是火一樣,而這火非常非常容易被我們已往的執著、習氣所吹滅。所以在「觀」之前先淨濾心念、修習「止」而使心念不容易浮動是非常重要的。根據諸多的法本看來,「止觀」的修行似乎需要很長的時間,其實「止」的修行就是心的修行,這是非常需要專注的修行,所以當然必須花費很長的時間。但是金剛乘的法門,諸如四加行、金剛亥母……等等次第的修習,則不必花費那麼長的時間。金剛乘,尤其是噶舉傳承是一條非常快速的捷徑,因為修持「大手印」,如果不逾越上師的任何教導,一切按步就班,達到一個境界真的不需要很長的時間。當然最重要的重點還是對佛法,對法門要有很正確的知解,並且盡力去防止犯錯。

我以前曾經問過有關大寶法王噶瑪巴「金剛寶冠」(即黑寶冠)的背景,據我所知,「金剛寶冠」是代表智慧的寶冠,只有報身中的佛、菩薩才能以眼目睹,一般的眾生很少能夠看到。當噶瑪巴在報身中開悟成就時,所有的大空行母(大空行母是有別於一般空行母的,大空行母所指的是已開悟的空行母。)都一致擁戴噶瑪巴作為他們的導師,因此他們集眾空行母的髮絲而織編成一項寶冠供養噶瑪巴,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金剛寶冠」,真正的黑寶冠並不是以普通的衣布或絲質所作成的。至於現今我們所能以肉眼看的寶冠,則是因為明成祖曾有緣親睹了寶冠,甚為驚訝而讚歎其莊嚴難得,其後又感念眾生之福淺,無法親見,因而特別詔人,根據其親口描述,特製一頂一模一樣的「金剛寶冠」作為獻給噶瑪巴的頂戴。

 

法脈

身為噶瑪噶舉傳承弟子是非常幸運而難得的,因為噶瑪噶舉在西藏是最珍貴的傳承之一。最初,瑪爾巴從其上師那諾巴處獲這個傳承,將之從印度帶回西藏,並在西藏奠立噶舉巴傳承,密勒日巴尊者便是此傳承在西藏首位傳人。直到目前,這傳承已有遍布全球各個角落的盛況,到處也都有著為大家認同、敬仰和歡迎的上師們在進行教化。

此情形其實遠在佛陀時代就已經獲有授記,如「佛說三摩地王經」,經中所載:在末法黑暗的時代裡將有一大菩薩名為岡波巴(密勒日巴的弟子)會降生此世間來解救眾生於無明之中。而相同的,在這經中也很清楚提到了「噶瑪巴」。

噶瑪巴佛,在他是大菩薩時,他就曾為眾生發過許多非常廣大純淨的願,在此經中,他已是倒駕慈航為十地菩薩的如來世尊,他的化現是了傳承諸佛的法要而來。這經中也清楚提到;這傳承將由岡波巴奠立,而在岡波巴弟子噶瑪巴之後,就由噶瑪巴一世一世的轉世來延續這個法脈。你們便就是在此傳承中的弟子,這是真正非常希有難得的。因此,在這種如此難得的機會下,你們絕對不要輕易浪費掉了,而怎樣算是浪費呢?

當你有很好的學佛因緣卻沒有從佛法修行中獲得任何進展時,這就是最大的浪費,因為這個接觸佛法的機會將很快會被其它的業所破壞。我們都是眾生,有太多的煩惱業障從過去世就已經和我們一直糾纏著。我們都有情欲,順著這些情欲再配合行為的發生,我們所造的業根本無法數清,而這業將會招來超過百萬倍的報應。在這不可數的所有「業」當中,總有最強的業會成熟,我們便是隨著這樣一個個「業」的成熟而受到果報。就如你現今生而為人,身處於人道中,不論你所遭受的是好或是壞,這完全都是緣由於你過去的「業」,只是現在成熟了。一個使你投生人道的業因最強,最早成熟了,所以你現在在此身為人。但這會有一個終點,如果你不能積極的在此生,在修行和功德的積聚上有所成就,那麼身為人的這個善業就不會繼續,它終究會結束。如此,另一個業因又會成熟,但這時通常都是惡的業因會成熟,因為先前善的業已經感應過了(指投生為人),存留下來的自然很可能只有惡業了。

如果你用五分鐘時間來作一番自我審視,你將會發現,在平時,我們竟也有那麼多的情緒和欲念,而很肯定的,這些情緒、欲念為我們所帶來的都是負面的惡業,如此,我們所有獲得幸福的機會都被關閉了。我們應該要藉這個人身好好修行,要達到一定程度的成就,如此才可能在未來,能繼續於佛法中精進。

所謂的菩薩道,其實就是許許多多的機會所鋪造成的。在此生中你有很多機會可以選擇,有了一個選擇,則必然有此選擇的一個結果。像這樣的選擇和所產生的業果,便形成了一種環狀的連鎖反應,而在這反應中就會有更多機會產生並獲得發展。若你最初選擇了菩提心的發展,根據上述情況,自然的,你在菩提心和菩薩道方面的修持一定會有相當的突破。

至於如何才能有幫助眾生的機會呢?其實這完全取決於個人的菩提心和菩薩行,這機會根本也是由發菩提心和修習菩薩行所產生的。總而這之,菩提心和菩薩行會使你很自然的能夠幫助眾生,而因幫助了眾生,你也將因此能得到更多的善報,這是一種良性的循環和互為依賴的發展。藉由菩薩行所積聚的種種功德,就是我們將惡業摧毀的取強力量;無論是什麼惡業,都可被菩薩行的小小功德摧毀。無論多少的惡業,也都可以經由行菩薩行的純潔動機而淨化。而也就是如此,我們才有開悟及上登佛地的可能。

惡業都是非常頑強而有力的,但儘管如此,惡業還是能藉由修習菩提心和菩薩行所累積的各種功德,慢慢予以減除乃至滅絕。換句話說,你以往的業是導向五濁惡世的業,而菩提心所導向的是完全相反的淨化之業,因此惡業是能夠被轉換、清除的。

任何人若能達到初地境界,那就表示已超乎了輪迴,已在五濁惡世之上,將不必再受輪迴的牽制。而在此之前,菩薩道仍分為五個階段。在第二個階段時,惡業對於我們的影響會變得很弱,此時,修行自然能順利而勇猛精進,在菩薩道上也可以有很快的一個進程。這個階段和佛地的果位比起來當然有一段很長的差距,但若是和一般人比起來,這已經是很高的成就了。因此你們務必要在此生盡全力,來達到這個階位,也只有這樣才不算浪費了這個寶貴的人身。當然,如果你生性聰穎、善根本俱,而且修行精進,在一生中要完成這五個階段是絕對可能的。或者你是一個不熱衷修行的人,非常拙於種種法門的修持,但你同樣可以憑著一個真誠而強烈不退的菩提心,配合慢慢的修持而得到相當的成就。

修持最重要的就是方法,你們必須透過正確無誤的方法來修持。佛陀的開悟法門其實根本「無法可教」,一切的教法都只不過是在指導如何達到證悟,而這就是所謂的佛法。當你完成了皈依,真正成為佛弟子,那麼「佛」是你最高的無上導師,「法」就是你的道路和指標,它會清楚的告訴你方向。佛陀的種種法門都是依據眾生的根器來施教,因此,所謂的佛法,其深廣是無量無邊的。每個傳承持有者基本上都是開悟的成就者,他們皆具備有非常深廣的知識和善巧方便。他們為了眾生的方便,慈悲地將許多深奧的佛法,整理成有條有紊的修行次第。但是即使如此,眾生本身是否能得遇正確的修行之法和合格的上師,仍是非常重要的關鍵。這就是先前,為何我說你們能成為噶瑪噶舉傳承弟子是很幸運的原因。

岡波巴上師曾作有一套非常系統化的簡易修行法門,一般來說,能接受深奧而且複雜之教法的人畢竟是少數,這是因為一般人都不具備有很強的宿世善根。我並不是故意要低估所有的人,但這的確是眾生的實際狀況,也是為什麼成為眾生的原因。但是無論如何,你們都已在此接受了正確的教法,而且很幸運的也不必憑空去思考一些哲理的問題。你們更不要去想什麼有關神通的修行法門,不要想說我一定要做些什麼修行,好讓自己會飛或能夠發光、發出力量。或許大多數的人,在看過祖師帝洛巴、那諾巴、瑪爾巴的傳記後,都會想要有他們一樣的大神通力,其實如果你能順著祖師所整理教法,正確無誤的接受上師的指導並修行,在登到一個境界後,這些神通力自然就會具備,但是大家一定要瞭解,這都只是修行的次要成果罷了。

在成佛的道途中,要登上第一階段的境界需要付出相當的心力,你必須要是一個非常投入修行的修行者。當你登上第二階段的境界時,則可以完全避免墮入三惡道,這個階段在修行上會有大幅的發展,而當然,全心全意的投入修行中仍是必須要的。可能有人曾說過:成佛是非常非常困難的,要如何如何的辛苦修行...等等,這當然沒有錯,但這對你們來說,太遠也太難了,不是嗎?這和我現在所說的狀況是不同的,無論如何,你們只要在此世達到一定的境界就足夠了。但是,我仍要再重覆的提醒你們,這絕對須要非常努力的修持才能辦到,大家一定要勇敢的修行,直到我們的境界能突破一些難纏的束縛。

噶瑪噶舉傳承的教法,其清楚、化繁為簡而又含蘊著高妙深奧、威力的法門,始終為各宗派所推崇。這傳承的修行次第,首先是接受菩提心戒(菩薩戒),再來則是修習四加行,四加行就是大禮拜(皈依)、金剛薩舵(懺悔)、獻曼達(無量布施)和上師相應法。上師相應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可以直接讓我們得到大手印的無上法門。在經典中,很多處我們都可以看到有關禪修法門開示,這都是一些控制雜念方面的教導。而上師相應法,由於它可以得到來自傳承祖師的強力加持,因此可以直接將我們送上大手印的修行中。

一般的禪修也許或多或少是和大手印的禪修相類似,但是經由上師相應法的修持,我們便不需要以一般傳統的禪修方法作為修行之路。也就是說,上師相應法是一條更為簡易而穩當的捷徑,你們已不必再像祖師密勒日巴一樣的苦修,也不必再接受如祖師瑪爾巴所給予的種種磨鍊。祖師那諾巴在基礎修行上曾經花了非常大的心力,如今我們也不須要再走同樣的路,這一切都已經由祖師岡波巴的慈悲整理下而簡化了。那麼為何在瑪爾巴的時候,他不為密勒日巴作這般的簡化呢?他是故意要給密勒日巴麻煩嗎?當然不是,成就修行本來就是非常艱巨,需要付出相當的代價,而現今,所以能有許多簡便的教法供我們修學,這是緣由於岡波巴祖師在以往曾發出一個非常非常強而廣大的慈悲願力,一個要利益眾生的大願,這也就是為何釋迦牟尼佛要在經典中特別授記岡波巴的到來。

對於佛法的正確認識,是修行的第一課,而接下來的重點則是在如何能修行成功。

修行,要更著重於去除所有可能犯錯的機會,因為這條修行的路很容易會讓你不知覺的犯下錯誤。例如,有些禪修者在禪修方面已非常有經驗,而如果他們以為他們的程度已經到達極至,修行的終點就是如此了,甚至執著於「我已達到開悟的境界了!」這種情況在一般稍具有禪修經驗的人當中是非常常見的。他們的我慢會生起,甚至不再聽從上師的教導,這種情形下,禪修中的一些成果反而將你帶離了正道。

最後階段的重點,則是在提高自我對於錯誤的禁犯能力,並適當地作自我調整和修正。這個次第是由祖師岡波巴所整理提出的,主要是利用所有的幻念來作修行,即使是幻念,甚至我們可以說是惡欲、貪念,其實這些都可以成為修行過程上的助緣,所以以防堵方法來對治,可能不是最恰當方法。這些惡欲貪念背後的本質其實就是智慧,惡欲貪念絕對可以經過轉換而變成為智慧,只是這已經是非常高的修行境界,所以我們必須先透過前三個階段的不斷修習,在獲得一個階段性的成果後,才可能再去求取更高的境界。即使是已修的很好的禪修者也同樣會生起念頭或貪欲,但是如果在同時,對於這欲念了悟看透的心也跟著生起,這欲念自然就被控制住,而這就是為何貪欲能被視為有利修行的原因。

一般的眾生並沒有能力瞭解這貪欲的本質,貪欲對於眾生而言,是非常實實在在的一個幻念。只要能夠真正看透這貪欲的面目,則不管是貪欲或幻念,都將變成是有助於開悟的一個因緣,所以在金剛乘中,很明確地提到了貪欲、惡念的本質其實就是法身,就是無上的智慧。總而言之,為了在禪定中、在修持的道路上能避免犯錯,你當然要瞭解這個事實,你也絕對需要有正確的觀念和踏實的修行態度。綜觀以上,我們可以很清楚地明白四加行和大手印的次第,和為何正確的修行動機是如此的重要。

照著這次第,由基礎法門修起,那麼一切錯誤和不當行為就可避免。而當你在這基礎加行中獲得了修行的成果,那麼這成果會自然的將你帶入大手印的知見中。一但你了悟了大手印的正確知見,你便會完全了悟貪欲惡念為何就是智慧,就是法身,而這時你也會瞭解,大手印其實是無所不在的。在現在,大手印是你們上師的教授內容,是你們希望透過辛苦努力的修行所想要了悟的境界。但在那時候,已經沒有任何的分別了,大手印的知見是自然存在的,也就是說,真理大手印的存在是本質性的存在,是自然的,而一切的造作只是其化現罷了。因此,大手印的菩提自性和貪欲的本質是無二無別的。以我們現在的程度來看,它們當然是不同的,大手印的心性是開悟的心性,而貪欲的心性是五濁惡世的心性,這兩者之間有著很大距離。但是,從本質上的角度來看並不是這樣的,比如憤怒,當你瞭解了憤怒的本質,那時憤怒它本身就已經不再是五濁惡世的憤怒了,這已經是智慧了,但是這同樣是緣起於先前的這個 “憤怒”本身。

這是噶瑪噶舉傳承教法一個很重要的學理,而這裡面其實隱藏著非常深奧的內涵,這內涵是無法藉由任何語言文字可以揣摩得到的,而這也正是金剛乘的特色。除此之外,金剛乘的教法也兼具有簡易、快速的特性,對眾生而言絕對是較容易、較方便的法門。這法門也是一個完整的法門,並沒有任何的不圓滿。同樣的,經由這一法門所獲得的證悟也是完整的,也是圓滿佛果,絕沒有所謂一半不完全的佛果。因此,再回顧整個西藏佛法的歷史,你不難發現,大多數獲得開悟的成就者都是噶瑪噶舉傳承的修行者,而最尊貴的許多大成就者更都出在噶舉巴的傳承中。噶舉傳承的修行者,都堅持著實修的路線,都不願將大多數的時間和精力於在辯經,或成為教授、學者。密勒日巴和岡波巴都沒將精神花費在這些事上面,而諸佛菩薩們也選擇了以適當的轉世來延續這個傳承,對於眾生和佛法的追隨者來說,這無異是最有助益的一個選擇。

事實上,所謂「轉世」這個傳統是始於噶瑪噶舉傳承的,而「仁波切」則不過是一個頭銜罷了。其實,每個眾生都有「轉世」的經驗,就連一隻小小的蒼蠅,它也必定是從另一個地方轉世來的。但是,若要在轉世的過程中擁有絕對的自主權,能夠完全由自己控制,這就必須要有相當的能力了。擁有這種能力,就可以一而再的自由轉世並能自作選擇,而這種人必定不是凡夫之輩,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自主並作非常適當的轉世的。噶瑪噶舉傳承首創了這種不凡的轉世,其所以如此,是因為這個轉承確實非常珍貴殊勝,所以才得使一些發了大願的佛菩薩們一再的投入這個傳承,護持這個法脈。第一個 “轉世” 的上師是噶瑪巴,他為何而來呢?他就是為了要延續這個殊勝的傳承,而不使其中斷消失。

 

 

 

在聖下紅冠法王夏瑪仁波切圓寂一周年的致詞 Karmapa’s speech to mark the one year anniversary of Shamar Rinpoche’s passing

藏傳佛教噶瑪噶舉傳承的領袖 – 聖下第十七世大寶法王泰耶多傑,在聖下紅冠法王夏瑪仁波切圓寂一周年的活動席上作以下致詞。演講在一眾尊貴的嘉賓、比丘、比丘尼、弟子,以及不丹和尼泊爾領事政要出席的情況下於5月31日位於新德里的噶瑪巴國際佛學院進行。

按照藏曆,5月31日為[夏瑪仁波切圓寂]一周年。我們[本文章由聖下第十七世大寶法王泰耶多傑官方網發布]於6月11日 – 夏瑪仁波切圓寂於2014年西曆圓寂的日子, 與大家分享有關演詞。

「我希望藉此機會就大家來臨參與此活動致謝。我見到聖下夏瑪仁波切的信徒(當中有很多資深信徒)、朋友、弟子、修行人,當然亦包括一眾尊貴的嘉賓。我希望在此花一點時間提示大家今天對我們的意義。

眾所週知,從世俗的角度,今天是紀念及慶祝一個偉人一生的日子。從靈修的角度,今天是我們提示自己一位已覺醒的菩薩最重要的三項事業 – 聖下夏瑪仁波切的出生、生命及圓寂。

與佛陀一樣,聖下夏瑪仁波切的出生是非常重要的。一位菩薩的轉世是一次自覺性的轉世,一次欲為利益有情眾生的轉世,而藉此利眾的願望得以轉世。因此,我們必須善用今天的時間牢牢記著這一點。

其次,我們應該記著夏瑪仁波切的一生、事業、遺產及對世界作出的貢獻。與我們從歷史中所認識的很多偉人一樣,聖下夏瑪仁波切的一生是我們願望的巨大泉源。

我們記著他的能耐和捍衛及保存我們認知的傳承。當然,這並非簡單的一個傳承,而是一個追求慈悲心和智慧的傳承 。一個為傳播一直得以延續、已持續發展超過2500年的佛陀教導的傳承。這些教導已傳遍世界多個地區。佛學已傳遍環球,並藉著慈悲心和智慧利益無數眾生。無盡的眾生正領悟這永恆的敎導、無限及毫不費力的修行。

只要簡單地生起慈悲心和對他人的智慧,足以為自己和他人,繼而對周遭所有人帶來極大平靜;而這效應當然不受時間限制。這些敎導的利益已由佛陀見過、由跟隨成佛之道的眾菩薩見過,經歷過及領悟過。因此這些敎導與我們今天談及的大德 – 聖下夏瑪仁波切 並存。

聖下夏瑪仁波切留存的遺產顯見於今天在場的修行者當中,及未有出席但承諾利用他們的時間和精力去進一步了解我們可以成就的、可以為他人作出的奉獻、及如何増長我們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修行者。

由於聖下夏瑪仁波切努力保存我們的傳承,我們得以跟隨傳承而參與、修行及作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得以將傳承融入我們忙碌的日常生活中,並尋找真正意義。

在現今追求物質及具挑戰性的時代,他保存的教導尤為重要。要保存佛陀的教導是極為艱鉅的。如佛陀所說,這主要是由於我們的情緒。當然,業力亦是一個原因。業力是一股很壯大、很強大而足以推動我們到達不同極限的力量。但通過了解業力和負面情緒每天為我們帶來的挑戰,我們會了解到修持慈悲心和智慧的利益。慈悲心和智慧是業力和負面情緒的解藥,因此我們感恩聖下夏瑪仁波切保存了這些珍貴的教導。

正因如此,我們應記取他留給我們永恆和珍貴的佛法和對他人的諒解。這是我們應緊記的,並且應善用這次機會。如尊貴的吉美仁波切之前提到:珍貴的人身為我們提供利他的珍貴機會。同時間,因為當下的業力和負面情緖,它亦是脆弱的。

我建議大家藉此機會思考慈悲心和智慧的意思和擁有這些素質的利益。由此,你會了解到遇有像聖下夏瑪仁波切一樣的大德、偉大的菩薩住世的真正利益;若非因為這些大德、菩薩,佛陀的教導是無法得以存續和蓬勃發展。由於這些菩薩所行的事業、他們的生命和奉獻,佛陀的教導得以保存、分享,和傳授給我們。若我們能感受到任何種類的平靜,一種平靜感,無論是身體上或心理上、以任何的形式、不論多寡、量度,只要我們能感受到任何形態的平靜,都是因為慈悲心和智慧的修持。

第三,如佛陀一樣,第三項最重要的事蹟、事業是?槃,簡單而言,指往生。聖下夏瑪仁波切最後的敎導是無常 –   生命是何等脆弱,和恆常多變。我們或許會以平凡、入世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 – 往生只是生命的一部分,別無其他,但事實上?槃不僅是如此。涅槃亦被視為一個直接的敎導。當遇上這些情況時,我們馬上會想到和問到自身的情況: 若如此大德亦會往生,那我自己又如何?其他人又如何?因此,這個問題不但引發我們的好奇心,亦帶來片刻深沈的思索。

遇上任何人去世,我們很難消化有關的敎導。往生的可能是與你非常親近的人,對你有極深影響的人。出現這樣的情況時,我們會受到打擊、情緒激動和沈重。盡管如此,我們可以從中學習。聖下夏瑪仁波切的往生給予我們的敎導是:提示我們生命是何等脆弱和無常。

因此,我希望你吸收你的經驗,不要被每天的工作和生活蓋過和帶走這些經驗。這些時刻存在著偉大的智慧:我們需記取生命每一方面皆無常,我們自身想法和行為等的每個改變。

注示聖下夏瑪仁波切的最終敎導為我們帶來更高的智慧。這種智慧並非可從他處取得,而是內在的感受。嘗試重覆將注意力集中在這教導上(這是一種修持),給予自己時間和貫徹地這樣做,意思是你應花時間去培養這種經驗、這種智慧和這種理解。

通過這樣做,有關的敎導將變得永恆、無限。永恆指不會磨滅。從物質角度而言,事物會因為時間流逝而受到限制和終結。就目前我們談及的而言,若我們集中在我們擁有的慈悲心和智慧的質素上,那是真正永恆的。

因此,我認為我們必須善用此刻,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如此珍貴時刻。今天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日子,因為今天是聖下夏瑪仁波切?槃一周年,而我們很幸運地在這特別的日子得到非常殊勝的骨舍利。

在場大部分人可能難於理解骨舍利的重要性。這些骨舍利是顯示屬者為大德的眾多證明及跡象之一。「大德」並非指出生時即為大德者。像我們一樣,佛陀亦是由普通的生活或狀況開始,而聖下夏瑪仁波切亦如此。但隨著時間,由於他特殊的質素和專注,他的慈悲心和智慧得以升華。

對於大德而言,他們的真正本質,即他們的意識,除了從一種情緒的狀態發展為一種証悟的狀態外,他們的物理狀態亦會正面的受到影響。當意識離開這個世界時,肉身亦會留下記認顯示意識是存在著慈悲心和智慧。所以,往往在荼毗后會有所遺留。

一般而言,我們都知道,當我們火化遺體,火焰會消滅一切,不會留下任何東西。但由於大德的認知和能力,將會有所遺留。據說,這代表往生大德的追隨者、弟子或修行者與大德有正面的業緣關係。由於這樣,遺留下來的會作為加持和靈感的來源。這亦是聖下夏瑪仁波切的情況。

有時候,遺留下來的,如眼睛或舌頭,與大德所行的事業有關。若遺留的是心臓,意思是大德有修持菩提心。若遺留的是舌頭,意思是大德有修持淨語。若遺留的是眼球,意思是大德有修持淨觀。

眾多遺留下來的,當然連同不同形相的舍利,代表一種加持的源頭。因此,我認為我們很幸運可以得到這些遺留下來的,讓我們從中取得加持。所以,部分的舍利已安放在這寺廟內,我們應該接受加持和奉上禱告。

與一般紀念往生者世俗的慶典不同,從靈性的角度而言,尤其如聖下夏瑪仁波切的大德,我們不只要記掛他,我們更要祈請他們的加持、祈請他們的靈感、祈請他們的智慧、祈請他們的的諒解。藉此,我們便可以收納一些永恆的東西,而這是有利的。

我很高興我們當中很多都能出席今天的活動。我知道有很多其他因為尼泊爾的悲劇或其他原因未能到此。盡管如此,對於我們在此可以善用這珍貴機會的,我充滿安慰和讚賞。

在這刻,讓我們記得關於聖下夏瑪仁波切的一件重要事實:他是一位轉世者。這是一個對於佛教,藏傳佛教非常重要的傳統。籍著這個傳統,有情眾生得以受益,在印度這片土地、這個國家發源的傳承得以延續,有關的敎導得以傳遍喜馬拉雅山脈再到西藏,以及全世界。為保存這傳統,大德們不斷地轉世。

我們都知道,這些的遺體部分是屬於第十四世夏瑪仁波切的。因此,我們亦應該利用這刻從我們心底祈請第十五世早日乘願歸來。

我希望你們可以一同與我參與由明天開始長達一週的禱告,修持已獲保存多個世紀名為勝樂金剛的傳統和修法。歡迎大家參與。而今天亦是同樣非常特別的日子,所以我請大家向舍利作禱告和領取加持。

最後,我向所有今天在場的表示謝意。大家均有忙碌和奔波的生活,但仍抽空到來。在坐有尊貴的嘉賓、比丘、比丘尼、聖下夏瑪仁波切的信眾和老朋友,以及不丹及尼泊爾的領事政要。我衷心感謝你們蒞臨參與。不僅如此,我們還有從世界各地到訪的學生。我確實感到非常欣慰,因為我知道大家抽空前來並不容易。因此多謝大家。希望大家利益眾生、生起慈悲心和智慧。

多謝。皈依佛。」

 

Karmapa’s speech to mark the one year anniversary of Shamar Rinpoche’s passing

 

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thank everyone and offer my gratitude and appreciation to all of you for being here. I can see devotees of His Holiness Kunzig Shamar Rinpoche – many old devotees, friends and disciples, practitioners, and of course the Venerables. I would like to take a moment to remind ourselves of what this day means.

It is known to us that, from a universal point of view, this day is a day to remember, and also celebrate, the life of a great being. From a spiritual point of view, this day is a day where we remind ourselves of thre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eds or activities of a realised Bodhisattva: the birth, life and passing of His Holiness Kunzig Shamar Rinpoche.

Just like the Buddha himself, the birth of His Holiness Kunzig Shamar Rinpoche is very important. The rebirth of a bodhisattva is supposed to be a conscious rebirth, a rebirth where the intention is to benefit sentient beings, and it is through that intent that they take the rebirth. And so we must utilise this day and take time to remember this.

Secondly, we try to remember his life, his activity, his legacy, the contribution that has been made to the world. Just like many great beings that we know throughout history, and in our present day, the life of His Holiness Kunzig Shamar Rinpoche has been a tremendous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all of us.

We remember his ability and determination to protect and preserve the very lineage that we know. This, of course, is not just any lineage, but a lineage of compassion and wisdom: a lineage for the teachings of Lord Buddha; the teachings that have survived; the teachings that have developed for over 2500 years; and are developing as we speak. These teachings have been brought to the various regions of the world. Buddhist teachings have now reached everywhere across the globe, and are benefiting countless beings through a message of compassion and wisdom. Countless beings are realising the benefit of such timeless teachings, of such timeless practice, a practice that doesn’t require any effort at all.

Simply by generating compassion, generating wisdom to others, brings great peace to ourselves, to others, and therefore to all those around us. And this effect, of course, is timeless. The benefit of these teachings has been seen by the Buddha, it has been seen by the Bodhisattvas – Bodhisattvas being those who follow the way to become Buddhas – so they have seen it, they have experienced it, they have realised it. And so it is with the great being we are talking about today – His Holiness Kunzig Shamar Rinpoche.

The legacy that he has left is highlighted in the practitioners that are here, and those who are not – the practitioners who commit their time and energy to further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what we can achieve, how much we can contribute to others, how we can develop compassion and wisdom.

Because of His Holiness Kunzig Shamar Rinpoche’s efforts to preserve this lineage, we are able to share in it, we are able to practice it, we are able to live with it. We are able to somehow integrate our lineage into our busy daily lives, and find real meaning.

The teachings he preserved are so important in these materialistic and challenging times. Buddhist teachings are extremely difficult to preserve, mainly, as Buddha said, due to our emotions. Of course, the karma factor comes into play. Karma is a very strong force, a very powerful force that drives us to various limits. But by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s of karma and the afflictive emotions that we face every day, we actually come to understand how beneficial this practice of compassion and wisdom is. Compassion and wisdom is the antidote to the karma and afflictive emotions we face, and so we are grateful to His Holiness Kunzig Shamar Rinpoche for preserving these precious teachings.

Therefore, we have to remember what he has left for us: the timeless and precious Buddha dharma, and the understanding that we have for one another. So this is what we have to remember, and we have to make use of this opportunity. As Venerable Jigme Rinpoche previously mentioned, the precious human body gives us a precious opportunity to benefit other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fragile because of the karmas and afflictive emotions that are present.

I invite all of you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reflect on the meaning of compassion and wisdom, and the benefits of embracing these qualities. And by doing so, you will come to understand the true benefit of having the presence of great beings, great Bodhisattvas in our lives like His Holiness Kunzig Shamar Rinpoche, because without them these teachings have simply no way to survive, they have no way to flourish. It is due to these Bodhisattvas’ activities, and their lives, and their dedication, that these teachings have been preserved and shared, and made available for all of us. If we experience any kind of peace, a sense of peace, be it physically, mentally, in any way, whatever the amount, whatever the magnitude, whatever we experience, any form of peace – it’s all due to none other than the practice of compassion and wisdom. So therefore, this is something very important for us all to remember.

Thirdly, just like the Buddha, the third most important deed or activity is that of the Parinirvana or, in simple terms, passing away. His Holiness Kunzig Shamar Rinpoche’s final teaching was that of impermanence – how fragile, how constantly changeable our life is. So even though we may perceive this in a very mundane way, in a very worldly way – that such events are just a part of life and nothing more. But in fact the Parinirvana is something more than that. It should be perceived, it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a direct teaching. When such things occur, immediately it makes us contemplate and wonder about one’s own being, one’s own state: that if such a great being is able to pass away, then how about oneself? How about others? And so therefore, it immediately brings not only curiosity, but a moment of deep reflection.

It is difficult to digest such teachings when someone passes away. It could happen to someone very close to you, someone who’s very influential to you – and when that happens, it can be very daunting, emotional and heavy. Nevertheless, there’s something to learn from their passing. And in the case of the passing of His Holiness Kunzig Shamar Rinpoche, there is a teaching: to remind ourselves how fragile and impermanent our life is.

Therefore, I ask you to absorb the experiences you have, and not to let go of them and somehow be taken over by your daily tasks and lives. Because there is great wisdom in these moments: remembering the impermanence of every aspect of life, every change of one’s own way of thinking, one’s own way of being, one’s own way of behaving, and so on.

So by focusing on this final teaching of His Holiness Kunzig Shamar Rinpoche, it gives us greater wisdom. This wisdom is not something that is gained from somewhere out there, but is experienced from within. Try and focus on it, over and over again (which is called a practice, of course), and for this of course you need to give yourself time, be a bit more consistent in a way, meaning that you give time for this experience, for this wisdom, for this understanding to grow.

By doing this, the teaching becomes something timeless, it becomes something limitless in a way. Timeless meaning that it doesn’t get exhausted. Whereas in a materialistic aspect, after some time it has its own limit and end, in this case, if we focus on the qualities of compassion and wisdom that we possess – it’s truly timeless.

So therefore, I think it’s crucial for all of us to utilise this moment, this precious moment that has been given to us. And of course, today is a very special occasion because it marks the first anniversary of the Parinirvana of His Holiness Kunzig Shamar Rinpoche, and for this occasion we are fortunate enough to have the bone relics, which is very special.

For most of us it may be difficult to comprehe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bone relics. The bone relics are one of the many signs or proofs that a being is a great being. ‘Great being’ does not mean that someone is born as a great being, of course. The Buddha himself, like all of us, began from an ordinary state of life or circumstances, and this is also true of His Holiness Kunzig Shamar Rinpoche. But over time, due to his sheer quality and dedication, he excelled and transcended in his qualities of compassion and wisdom.

For great beings, not only does their true essence, which is their consciousness, develop from an emotional state into an enlightened state, but their physical state is affected – in a positive way, of course. When consciousness departs from this world, the physical body also leaves marks reflecting that the consciousness has compassion and wisdom. So as a sign, often there are remains following the cremation.

Normally, when we cremate a body, we all know that of course in the end the fire consumes everything – nothing can remain there. But because of the great beings’ understanding and abilities, actually remains are left. And it is said that when the remains are left it means that the followers, disciples or practitioners have a positive karmic connection with the being who has passed away. And due to that, as a source of receiving blessing and inspiration, the remains are left. And so it is in the case of His Holiness Kunzig Shamar Rinpoche.

Sometimes, remains such as the eye faculty or the tongue faculty are left, due to the activity of that very being. If a heart remains, it means that the being has practised Bodhicitta. If a tongue is left behind, it means that the being has practiced pure speech. If the eyeballs are left behind, it means that the individual has practiced on the visualisation of pure view.

The various remains that are left, with the relics of course (which come in various forms), represent a source of blessing. And so therefore, I think that we are all very fortunate to have the remains, to actually gain blessing from them. And so therefore, a part of the relics has now been installed here, in this very temple, and so we should all take blessing and offer prayers.

Unlike the way in which we might celebrate in a universal way someone who has passed away, in a spiritual aspect, especially for the passing of a great being like His Holiness Kunzig Shamar Rinpoche, actually it’s not just a way to remember the person, but more than that: to call for their blessing; to call for their inspiration; to call for their wisdom; to call for their understanding. By doing so, then there is there is something else that is timeless that we can absorb, and this is very beneficial.

So therefore, I’m glad that many of us are here. I know that there are many others that were not able to come, due to the tragedies that have occurred in the region of Nepal, as well as for other reasons, and so therefore, of course they are not able to be here today. However, I appreciate and rejoice in the fact that those of us who are here utilise this precious moment.

In this moment, let us remember an important fact about His Holiness Kunzig Shamar Rinpoche: that he is a reincarnated being. This is very significant – a tradition that began back in Tibet, within Buddhism of course, within Tibetan Buddhism. A tradition where: in order to benefit sentient beings; to continue the lineage that has been brought from this land, this nation, your nation here in India; the teachings that were brought all the way over the Himalayas to Tibet, and all over the world; to preserve this tradition, the great being reincarnates over and over again.

As we know, the remains of this Kunzig Shamar Rinpoche are that of the 14th reincarnation. And so therefore, we should also utilise this moment to pray from the bottom or our hearts for the swift return of the 15th reincarnation.

I would like to ask all of you to join me in this prayer, which will also last, starting from tomorrow, for over a week, with the practice of what is known as Chakrasamvara, and which is a tradition and practice that we have kept for centuries. And all of you are most welcome to join, but at the same time today is equally a very special day, and therefore I would like to ask you to pray and to receive the blessings from the relics.

Finally, I would like to offer my gratitude to all those who have come. You all have busy schedules, hectic lives and so on, but nevertheless you took the time to come here. So we have Venerables, monks and nuns who have come here, devotees, of course old acquaintances of His Holiness Kunzig Shamar Rinpoche, as well as representatives from both the Bhutanese and Nepalese Embassies. I very much appreciate your coming as well. Not only that, we have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nd I am really grateful because I know how hard it is for all of you to take the time to come here. So thank you so much, and may we all benefit sentient beings, and may we all generate compassion and wisdom.

Thank you. Namo Buddhaya.

(中文翻譯由本中心翻譯小組負責。若有錯漏,請見諒。節錄或載列文章內容以原文為準。)

    
Related Posts

雷曼事件的教訓 Learning From Lehman

Learning From Lehman 雷曼事件教訓
Saturday 15 September marks four years since the fall of the Lehman brothers, the beginning of the economic crisis. Seeing and experiencing how the economic system has caused pain and sorrow for man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e cannot forget, however, that it was once intended for something good and to benefit everybody. With the economy as well as our day-to-day lives, we have to remember to combine the qualities of compassion and wisdom with everything we do. 四年前的九月十五日,雷曼兄弟投資銀行倒閉,經濟危機開始浮現。我們目睹並體會到經濟體系如何令各地人們承受痛苦和憂愁,可是我們不應忘記,這個體系的原意是改善社會、造福人羣。面對經濟環境和日常生活,我們必須緊記,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兼具慈悲和智慧。

 

Since I first started travelling almost 14 years ago, I have visited a great many different countries. While all my travels taught me a lot, this year’s European tour, ‘The Wealth of Europe,’ was particularly educational. I met with many young people, including some Young Ambassadors of the Prince’s Trust, and listened to what they are going through, how they feel about life, about the present economic situation, and also how they perceive the future. 我在十四年前左右開始踏足其他國家,到訪的地方多不勝數。這些旅程令我獲益良多,尤其是今年的歐洲之行,更別具教育意義。這次行程中我認識了一羣年輕人,包括王子信託基金(Prince’s Trust)的青年大使。他們談到自己的經歷,並講出對人生和目前經濟情況的感受,以及對未來的看法。
We are all connected

What I’ve also understood through all these interactions is that as long as we were born as human beings and live in this world, then no matter what kind of life we lead, we are all very much connected with all individuals and all societies of the world – so we cannot run away from worldly responsibilities and circumstances.

人與人之間的必然聯繫

與他們交流意見,使我明白到無論用什麼方式過活,只要在這個世界生而為人,我們就會與每個人、每個社會有所連繫,我們不能逃避世俗責任,不能離羣索居。

 

Even for myself, a Buddhist teacher who tries to follow the path of Buddha Shakyamuni, it is crucial to be aware of and connected with whatever is happening in the world. 即使是我,作為一個盡力依循佛陀教法的佛學導師,覺察和關心世事也是極為重要的。
With this in mind, I set up the Wealth of Europe initiative. Over 700 young Europeans have shared their concerns, aspirations and priorities in a poll over the last 10 weeks. The results of the poll clearly showed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young people rate non-material values far higher than material wealth. Based on what I have learned from the Buddha’s teachings, I had already expected these kinds of results. Nevertheless, they were very encouraging for me and gave me a lot of hope and inspiration. 為此,我成立了「歐洲財富」計劃 — 在過去十周,七百多名歐洲年輕人透過意見調查讓大家知道他們的憂慮、願望和最在意的東西。調查結果清楚顯示,大部份年輕人都認為非物質的價值觀念遠比物質財富重要。基於從佛法學到的知識,這個結論於我是意料中事,但這些調查結果仍然令人振奮,給我帶來很大的期望和鼓舞。
Positive qualities lie within us

No matter how challenging things may seem at times when we look at the state of the world, there is always hope and a way to overcome these challenges. Seeing the potential of young people in particular, all we need to do is share and communicate. By communicating and sharing our thoughts, the positive qualities that we all have, naturally emerge. Without communication we may have all kinds of positive means and ideas, but they lay dormant. However, once we start communicating, even the smallest of means becomes so vital and so effective.

人人都擁有正面的特質

環顧世界局勢,即使情況有時看來充滿考驗,但總有希望和辦法排除萬難。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潛能,大家有目共睹,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分享和交流。藉着交流和分享想法,我們擁有的正面特質便會自然顯現。假如缺乏溝通,即使我們有滿腦子的好方法和構思,也只是潛伏的念頭而已,可是一旦展開交流,如何微不足道的想法,都可收集思廣益之效。

 

We don’t have to put ourselves under pressure to change or reform the world: through awareness, as well as constant and clear communication we can have a holistic view and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 We can take the simple example of the Wealth of Europe initiative: A few thoughts and insights were shared that raised awareness for the wealth of Europe through the lens of young people. 我們不用強逼自己改變或改善世界。透過覺察並經常保持清晰溝通,我們對世界便能有全面的看法。以「歐洲財富」計劃為例,由於一些想法和見解得以交流,令人可從年輕人的眼中認識歐洲的財富。

 

With awareness we naturally know that we have to focus on our inner wealth – that our inner qualities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having a meaningful life. Through these qualities we will also have the wisdom of knowing how to go about material values, to what extent we have to utilise material wealth, and how to do so responsibly. 當我們了解情況,自然便知道應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精神財富上,而內在特質是決定人生是否有意義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些特質也令我們有智慧懂得如何接受物質觀念,知道怎樣有責任地善用物積質財富。

 

I hope that through further communication all of us will be able to bring awareness all over the world, to help learn and apply the lessons of the past. 希望大家可以藉着深入溝通,把對事情的認識帶給其他人,幫助人們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9-11: 非暴力及慈悲心 September 11th: Nonviolence and Compassion

非暴力及慈悲心聖者大寶法王泰耶多傑所發的特別訊息:

A special message from His Holiness Karmapa Thaye Dorje about nonviolence and compassion on September 11th.

親愛的法友,

9-11 是紐約及華盛頓恐怖襲擊的週年。在襲擊中,近3000人喪生;構成極大的損失及痛苦,至今還感受得到。處於暴力的環境中,在哪裡尋得希望?
Dear dharma friends,

September 11th marks the anniversary of the tragic events in New York and Washington in 2001. Nearly 3000 people were killed in the attacks, causing huge suffering and loss, still felt to this day. In the face of violence, where is there hope?

細看襲擊的當天,在煙火及破壞的背後,可看到無數慈悲的行為。急救隊、義工及不同背景的人都伸出援手,全心幫助別人。人類的心識 –菩提心– 是最寶貴的。最然佛陀能在生命中幫助我們,但菩提心比佛陀更加寶貴。在人類的心識中,看到無盡的希望。
When we look into the events on that day, behind the smoke and destruction, we see numerous acts of compassion. Emergency services, volunteers, people of all backgrounds stretching out their hands and hearts to help each other. The human heart, Bodhicitta, is the most precious of all. While Buddhas are helpful in life, the compassionate heart is even more precious than a Buddha. In the human heart, we see limitless hope.

9-11也是甘地發起現代非暴力運動的週年。在1906年的當天,非暴力運動誕生了。它代表慈愛與真理。這慈愛的力量啟發了馬丁路德金,及無數人等,去追隨非暴力運動。這慈愛的運動提升了人類心識的寶貴性,及從慈悲流出的希望。如甘地說:[非暴力是心識的特質,不能經呼籲 理性所啟發。]
September 11th also marks the anniversary of when Mohandas Gandhi started the modern nonviolent movement. On this day in 1906, Satyagraha, the force of love or truth which flows from nonviolence, was born. This compassionate movement inspired Martin Luther King Jr, and countless others, to follow a nonviolent path. This compassionate movement lifted up the preciousness of the human heart, and the hope that flows from kindness. As Gandhi said ‘Non-violence, which is the quality of the heart, cannot come by an appeal to the brain.’

在這天,我向你們的心識呼籲,請記住受苦的眾生。 在這天,我向你們的心識呼籲,請流露慈悲。

On this day, I appeal to your hearts, remember those who suffer. On this day, I appeal to your hearts, let compassion flow.

喬達摩佛說過:[一個能帶來和平的字,更勝空洞的千言萬語。]

Gautama Buddha said ‘Better than a thousand hollow words, is one word that brings peace.’

在這天,我向你們的寶貴心識呼籲,請分享帶來和平的說話、把和平帶給眾生。

On this day, I appeal to your precious human hearts, may you share words that bring peace to all sent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