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美仁波切禪坐共修開示 (續 2022 年 8 月 22 日)

洽美仁波切禪坐共修開示 (續 2022 年 8 月 22 日)

法友問:

關於下座後的問題,在岡波巴的書中,說到我們應該避免無目的的談話和無用的喋喋不休,我如何
將之與社交區別?

寧波車答:

是的,基本上是講是非。講是非或無用的談話等等都是被包含在十不善業之中。這些談話的結果會
使你遠離修行,與修行之路越來越遠。這就是負面的結果。但若果你說,你需要因為社交而談話,
那有一個頗為有用的做法:當你知道將要講無意義的談話,其實有善巧的方法,可以在特定的時候
運用,或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應用,因為我們都在社區裏生活。若果我們察覺到我們要講無意義的
話、無聊的話題、 要講是講非時,就要去認出它。若果它不是出於妒忌、憤怒、嗔恨,那是可以
的,當然是若果你能察覺到的話。因為當人們談話、講是非,通常都是出於妒忌、嗔恨,或憤怒,
它常常都是基於這些負面的心態。當我們談及別人,這是因為妒忌、嗔恨,或憤怒。所以,若果你
的心不是帶著這些負面的東西,這就是你如何區別出是不是在講是非。須然依然是閒話,但不是在
講是非。當你與人社交,然後所有人都在說這樣,說那樣,你可以搭上幾句,只是為了令別人開心。
因為若果你不說話, 若果你只是聽著,然後甚麼都不說,那你的朋友、其他人或你的同事,都會
覺得你很奇怪。這是我說善巧的方法可以應用到每日的生活的意思。善巧的方法是覺察,不過同時
也是適應。若果你可以習慣使用這種方法,你就可以對別人帶起相反的作用,你可以對別人有正面
的影響。若果你講閑話,而負面的情緒沒有在你身上生起,那是可以的。可以的意思是,這是對你
好的,因為你沒有那些不良的質素。

法友問:

若果我做分析的禪修,是不是只是分析當下,或者,我可以在佛陀的故事上作禪修嗎?

寧波車答:

分析心識,我的意思是,任何過往發生過的事就像你的記憶,那些記憶可以製造情緒和執著等等。
不過如果你分析一個故事,這就不是心識,而是不同的東西了。也許你可以用專注力,但這不會是
分析。當我們嘗試分析時,我們分析的對象是,以為有一個「我」的想法、自我、與自我聯繫的一
切,以及執著我的所有東西。據說只有三種心識執著的方式。 執著的意思是執著外界事物。當你
看見一些東西,你覺得這是好的,對於那樣事物的執著就生起了。第二種是你覺得這是壞的,然後
你的心識亦執著它了。以上是兩種不同的看法。第三種是中性的,不作好或壞的標籤,而標籤它是
中性的,這意味著你的心識不清晰,不知道如何是好,所以這變得中性。以上是三種執著生起的方
式。這對於你來說合理嗎?這只會助長自我。從外界接收資訊、將它們標籤成三個種類的方式,某
程度上是助長自我。當你分析時,就把它分成這三類,如此類推。就如我上次說的,當它是屬於好
的類別,然後你就嘗試去想,嘗試去分析這是甚麼。基本上,你可以嘗試去找出執著某項事物的優
點和缺點。這只是一種方法,你可以應用這種方法,試想想我們對多少事物有那樣的感覺,有些也
許是好的,有些也許是有益的,有些也許是不好的,有些我們以前覺得是好的也許是不好的。

再次地,我們可以嘗試從事物上開始分析,然後慢慢地,繼而分析情緒。你可以想像這可以有多快,
是因為我們生活
中有太多的經歷。心有所執是未曾一刻停止過的,心識忙碌到它從來不曾在平靜的狀態,當你分析
的時候,視乎你的禪修和心識的質素,你可以分析很多東西。

法友問:

我覺得它非常快。

寧波車答:

是的,這是非常快的。若果你可以分拆成我所說的兩個種類,然後在開始時專注在最明顯的東西,
就如個人物品、你的習慣、興趣,每個人都有興趣,好的興趣、壞的興趣,好的習慣,壞的習慣,
以及中性的事情。分拆成那些種類後,首先著手於最明顯的部分,然後你就會開始熟習那樣子作禪
修。

法友問:

有時好的東西也有壞的一面,壞的東西也有好的一面。

寧波車答:

是啊,你從來不會知道。

法友問:

所以,分析的目的是甚麼?有時好的東西也有壞的一面,所以分析的目的究竟是甚麼?

寧波車答:

是理解你的心識。我告訴過你,因為你在分析你的心識。當我們分析,我們是在分析心識,它是怎
樣而成的,它是怎樣被塑造成當下的模樣。
當我們作分析,特別是在分析情緒時,我們要在沒有新的情緒生起下做。當你分析任何東西,無論
是在情緒,事物或是在人物上,分析過去的東西時都不應有新的情緒生起。基本上,分析心識是它
過去的經驗。新的情緒不應該生起。若果這發生,那就不是邁向證悟,或獲得智慧。若果有很多情
緒生起,那麼我們就是再次感受到自我。所以,若果我們很憤怒,我們是一個憤怒的人,當我們禪
修,然後情緒生起,而我們不意識到這件事正在發生,那麼那個憤怒的人會不知不覺地變得更加憤
怒。所以,當我們分析,應該是在完全自然的狀態。如我之前所說的,禪修應該是盡可能地自然,
以及不讓新的情緒在禪修時生起,讓情緒取替了禪修。這是錯的。然而,若果你可以認出它,新的
情緒沒有生起,而你只是專注在你所嘗試明白的東西上,即是你的心識。若果我們有核心的理解和
對它全然專注,那麼你的禪修將會很到位,然後嘗試去分析,那麼你就能獲得智慧。那個憤怒的人
不會變得更加憤怒,而是變得更加有智慧,和沒那麼憤怒,這只是一個例子。
首先,基本上這就是我們如何練習,我們如何理解禪修。接著,要非常自然的,沒有任何額外的標
籤,如那三個種類:好的、壞的、中性的。所以,當我們作任何的修持,我們都應該這樣去做,以
這樣的理解去做。
若果我們能夠做到,那麼甚麼的修持也好,我們修持時就會變得很自然。當我們做分析性的禪修,
情緒也不會來,因為我們是用那種理解和認知去做。所以,那種對禪修的理解或做法就像泥土中的
肥料。若果你有一
個花園,若果你想你的花園變得又好又漂亮,那麼你就要在泥土中施肥,花園才會變得那樣。所以,
正確的理解就如禪修中的肥料。若果你用一種不同的方法去做,用帶有標籤以認為它是好的概念去
做,那麼很多情緒會開始生起,這只是因為在開始時有那樣的概念。我認為察覺是很重要的。我們
應常常提醒自己要自然地禪修,不去想「這是好的東西,這是會利益我的東西」。若果我們不是這
樣做,如我所說的,禪修時情緒就會開始生起,或者當我們禪修時有些外界的騷擾,也會引發情緒。
所以,我們每次禪修時都要提醒自己「我不應那樣做」。

法友問:

我想問關於打坐身體的氣脈的問題,如果氣脈比較順暢的話,是否禪修也會比較好?身體的痛楚是
否阻礙到氣脈,導致進步很慢?

寧波車答:

我想當我們談及打坐的姿勢、神經系統、氣脈、我們的本質,這與我們想的有點不一樣。當我們想,
可能這只是呼吸,吸氣至肚臍,去到我們的肺,然後再呼出。可能我們這樣理解氣脈。我們是由地、
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這些組合基本上令東西變得實質、造成身體、造成形態。所以,我們身
體有風。所有的元素,基本上,我們說是造成這種型態、這個身體的元素。所以若果你覺得有點不
舒服,我認為那與禪修的進度有點不同。因為那是兩種不同的東西,我意思是,在華人地方,我們
稱之為氣。我的理解的「氣」,是像一種平衡的能量,如要有適合的溫度、適合的氣脈、適合的生
活方式、從你吃的食物等等,都會影響我們的氣。在禪修之中的氣脈,我認為是比氣更微細的,它
是不可被看見的。所以若果你覺得不舒服,這是身體上的事,可能與你的進展沒有任何關係。進步
會慢慢來,但它絕對會來。我們不應該在修習時對進度帶著期望,同時也不應該覺得氣餒。
氣脈只是讓你的心識在一個最自然的狀態之中,所以這跟進度完全沒有關係。

(中文翻譯由本中心翻譯小組負責。若有錯漏,請見諒。節錄或載列文章內容以原文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