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為修道之根本,佛法之精要。要了解到何為「皈依三寶」,一般可從認識娑婆世界入手。因為皈依佛法僧三寶是以娑婆苦境難堪為主因。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及地獄,此六道中眾生在不能繼續忍受娑婆苦境煎熬而生起厭離度脫之想。假如厭離苦海之心念不痛切,則皈依佛法僧三寶以求度脫之意願與向往終難顯發。

娑婆世界大概可分為兩方面:

一是所處之苦境。一是苦境內之苦惱眾生。所有眾生皆因迷惘而苦惱。並非六道以外,別有所謂苦惱眾生。眾生之苦惱無量如海。故亦稱娑婆苦境為苦海。

六道無量苦境起源於眾生之一念迷惘。由於所想不真而不自覺知。誤執現前一切虛無幻妄為真實境界。根據顛倒想,情懷鼓盪,不能自己。而意氣用事,表現於言行。產生意念言語行動上之成果。此所謂業。業力為因。眾生被業力冥冥牽引,生生世世不得自由。枉為自作之善業惡業所支配。輪迴六道,如環無端。由此可知,六道苦境源於眾生一念不覺。

無始來,有生定必有死,死而復生,生生死死,遙遙了脫無期。運到時來,還須身受苦樂二果報不爽。苦果固知是苦。順境作樂,往往在不自覺間種下來世苦因。苦因復生苦果。果報自招,無可倖免。娑婆苦境就此形成。娑婆取生死相續無了期為義。而眾生深以此相續不斷為苦。

娑婆境內苦惱眾生在不能繼續忍受苦境煎熬而思脫離。在苦海翻騰裏尋求庇護。渴望得到一個可靠之依止與歸宿。

說到皈依則當慎重考慮到所皈依者是否能勝任如此艱巨之使命。他能否澈底拔除苦惱,予眾生以自在安樂。他能否堪任為眾生終生所依止,直至苦厄度盡而後已。由於使命如此艱巨,苦惱眾生往往懷疑到天下間竟有人願意為他度脫,竟有人堪任為他度脫。試想除却大慈大悲佛陀以外,還有誰能承當此使命。

佛陀慈悲無量,誓願宏深,以救度所有眾生為己任。佛陀福德與智慧都無量。具足不可思議法力,決定能救度所有眾生。問題為在於眾生能否一心歸命,依佛陀言教而信受奉行。

佛陀平等護念所有眾生。眾生是否一心向往往最後決定了眾生能否領受到佛陀如甘露之加被。佛陀加被如降甘露。眾生如器、善能容納。而容量之大小不等齊,此則有視乎個別眾生對佛陀之虔誠敬仰心、程度上之差別。眾生之祈求敬仰心既深且切,此可用「久旱逢甘雨」作為比喻。及其至也,大雨滂沱潤澤乾涸之土壤,深深透入。而土壤之吸納與容量相應大大倍於尋常。感應道交,理應如此。可知除却認識佛陀圓滿德性以外,眾生倘若未能懇切祈求,則佛陀平等施予之加被,恐怕只能部份領納。

佛陀究竟覺萬德具備而以自覺覺他二德性為眾德之首。二者不獨不相違反,而實是相輔相成。不自覺了,何由覺他。志在覺他,大有助於自覺之成長。二者缺其一,覺行終難圓滿。覺行未圓,尚未堪稱為究竟覺。自覺者偏重於修慧。覺他者偏重於修福。進修期間,福德與智慧不能偏廢。福慧兩相兼顧以莊嚴佛道。終能成就佛果菩提,既已成就究竟覺,佛陀之果德周圓。體用兼備。福德與智慧同等無量。所以普遍利羣生之法力與佛行亦同等無量。

佛門進修期間可簡略分為四階層:

初機期:最初入門眾弟子。

聖僧期:修行日久,於理明體證,雖然未及於究竟而果位即不無。

菩薩期:此為初期菩薩發大心,以救度苦海中無量眾生為己任。而於究竟成就佛道則尚有待於將來。

成佛期:此即菩薩之末後期。望於眾生,已鄰於佛位。望於佛陀,則尚名菩薩。

佛陀有所謂三身:法身報身及化身。

世尊歷劫修行透澈證悟到凡所有眾生,其心體皆本然具足根本智。此根本智不勞歷劫修行,新從外獲。然能確知其真實本然存在無疑,還有待於個別眾生之歷劫勤求而親自體證。

色身如幻無常,佛陀除此以外,尤以心法為身。以此寂然存在之靈覺心性為本體。此名法身。

報身為佛陀苦厄度盡自在安樂之境界。

化身百千萬億為佛陀於六道中廣泛拔苦與樂而隨機應現之幻化身。並藉此得以方便接引機緣業已成熟之眾生。眾生得蒙佛陀慈悲接引,倘能念念不忘利益羣迷。自利利他。福德與智慧齊修,則福慧兩相滋長,迅速成就佛果菩提。

法身主慧。寂然不動為佛心靜之一面。而報化二身則為佛心活潑之一面。自然而然,任運騰騰,隨機度化,萬應無方。佛行無量,佛陀之福德與功德同等無量。眾生何須多疑佛陀究竟能否普度羣迷,脫離苦境。眾生至此,可以安然歸命,依佛陀言教而信受奉行。

每當苦難固宜倍加精勤。誠心禱告。懇切祈求佛陀如甘露之加被。最終極處,還須以澈證佛果菩提為心願。祈望果位等齊於無上正等正覺。

我在此須要略為補充:當知以澈證佛果菩提為心願,祈求果位等齊於佛,並不等於存心與佛陀較量高下。而於佛位存心取而代之。所有眾生本來是佛。無始來,苦於迷惘不自覺了,待證方知。何勞取代。

若論皈依三寶則固當以皈依佛寶為主皈依,而以法寶僧寶為輔助皈依。

眾生在漫長而險惡之旅途中,力扙僧法二寶扶持。適如古代遠渡重洋之不能不賴船舶。故對此二皈依,不可能不重視。不可能無所認識。

何謂法寶。此為佛門修行中之善巧方便。修行者直賴此方便以成就佛果菩提。此為成佛所必由之通道。法寶略可分為前後兩階段。早期是進修。末後是止境。進修期滿,苦因盡處,苦果不生,故名止境。法寶即是佛道,佛門信眾小大由之。此關乎修行者如何採用佛陀言教實踐於日常生活中。換言之,修行者如何依於法寶積福增慧以完滿佛行。修慧所以成就法身。修福所以成就報化二身。依於法寶,福慧雙修,終得成就法報化三身。位齊大覺。

此境亦可稱為究竟果滿期。功成果滿、唯佛陀果位,堪稱究竟。其餘阿羅漢,聲聞緣覺,辟支佛,乃至菩薩等,各居果位。而果位終非究竟。苦因未盡,苦果還生。當知苦厄度盡處,心地不染一塵,實為佛陀報身之無上自在安樂境界。因循正確之途徑,必然抵達正確之終點。修如是因,證如是境。此為理所當然。

本題不著重於探討果滿期之果位各階層。故於此暫不深入。

至於何者為法寶。簡略言之。所有佛陀之言教概括無遺,名為法寶。

何謂僧寶。僧眾既自修行,並同時代佛宏化。提攜後學。善誘眾生歸向於正道。佛法僧三寶密切相互關連。眾生在漫長之修行路上,固宜一併歸向。方便自覺覺他,以圓滿覺行。

佛寶覺行圓滿為眾生作楷模。

法寶者為修道之善巧方便。

至於僧寶 – 夏瑪巴寧波車謙稱在皈依儀式進行中,彼且權當僧寶。蓋僧寶有異於僧團內之各僧侶。僧寶為僧中之聖,象徵佛陀,堪為僧侶作楷模。復為僧伽精華之所在。而壇前之佛像象徵佛寶 – 亦即如來化身。

皈依禮成。僧寶繼而代皈依眾去髮一小束於頭頂上。象徵娑婆苦境從今永斷。信眾邁上修行之康莊大道。直指佛果菩提。

既已發願皈依三寶,則宜虔虔謹守承諾而不失。誠心向道。倘若未能如此。則只能部份領受到佛陀橫遍豎窮如甘露之加被。承諾既守,即蒙僧寶多方接引,得以安然精進修行。並為佛陀慈悲護念,直至成就佛果菩提。倘恒自律自勉,能致誠堅守皈依三寶之承諾。更不必固執人為不變之成規。

試想:除却佛道,此外還有何道。除却佛陀,此外還有誰。

身居五濁惡世而又末法時至。時勢不利修行。但求誠心誠意,竭力為之。修道之成果,間或未如所願。此亦無可奈何。

有人曾經發問:不幸身患蟲疾,如何避免殺生。不殺蟲,病終不起。殺蟲。蟲亦生也,云何可殺。此固亦無可如何。病不痊癒。如何繼續修行。

又有人認為漁與獵同為人生大享受。利益身心。以此為樂。有何不可。豈知順境作樂種下來世苦因。至於如此之謬論,想亦不攻自破。

現在三皈依既竟。各位應當謹記,皈依三寶為修道之根本,佛法之精要。一切德行基於此而修。一切誓願基於此而發。